对于蓝耳病,猪场要做到有很好的监测,这种监测只有通过检测的手段才能来完成,笔者通过近两年的检测分析,针对蓝耳病,得出以下几组数据:(以使用蓝耳病高致病性活疫苗的母猪为统计对象,用ELISA抗体检测,见表2): 从表可以看出,猪场蓝耳病的发病率,跟蓝耳疫苗的免疫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免疫的次数多,对猪场不一定是好事,但不免疫,猪场的发病率还是要高出免疫的猪场。 “目前,国内猪场在猪蓝耳病减毒活疫苗使用方面存在盲目、过度、长时间使用减毒活疫苗等误区。”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杨汉春教授在第十二届中国猪业发展大会做《我国生猪生产中的主要疾病困扰和解决办法》主题演讲时的话。同时他还表示:“高致病性减毒活疫苗使用后的问题已突显,许多猪场蓝耳病已由“疫苗度所致”,而非野毒感染”。这种观点从表2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肯定。 表2 猪场检测数据分析 免疫程序 | 检测场数 | 被检头数 | S/P值大于2.5(头数%) | 发病率(%) | 种猪1年4次普免,小猪14、28天各1次 | 30 | 300 | 84.6 | 83.12 | 种猪1年3次普免,小猪14天1次 | 30 | 330 | 52.16 | 67 | 种猪1年2次普免,小猪不免 | 30 | 330 | 46 | 43.2 | 全场不免 | 30 | 340 | 49.3 | 48 | “猪场使用蓝耳病活疫苗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是否应该、必须使用?使用何种疫苗?使用多长时间?”杨汉春教授提出四个把握要点:阴性场,不用活疫苗,阳性稳定场不用活疫苗,阳性不稳定场,适当使用活疫苗;疫情发生场,使用活疫苗。 杨汉春教授的四个把握要点中提到的“阳性不稳定场”,实际上代表着中国养猪业的绝大多数猪场,这部分猪场怎样免疫蓝耳病?如何设定免疫程序?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 一 、加强猪场管理,特别是生物安全管理; 二、 做好猪场保健工作; 三 、科学合理安排好其他重要疫苗的免疫程序; 四 、在监测的基础上,适当设定免疫程序,从表2统计分析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猪场,适合的免疫程序是:用蓝耳病减毒活疫苗,种猪一年2次免疫,小猪不免。 五 、没有做疫苗的猪场,通过检测,s/p值都在2.0以内,而且没有法制障碍情况出现,建议暂时不做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