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线上线下农业融合的新实践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引领下线上线下农业与农业生产经营的融合不断加速。 一是信息进村入户启动实施,“三农”信息高速公路初步搭建。2014年农业部开始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到2016年试点范围扩大至26个省116个县,已建成运营2.4万个益农信息社,累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630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1.1亿人次、涉及金额39亿元,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1亿元。信息进村入户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初步形成,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在基层提供了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散地; 二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线上线下产业融合不断加速。在共享经济的推动下,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民宿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模式不断涌现,到2015 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 1500 亿元,2016年北京、河北、吉林等10个省(区、市)进一步开展了农业电子商务的试点,推动12家电商企业与10省份签订共同推进农业电子商务试点工作协议,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我国电子商务正在形成跨区域电商平台与本地电商平台共同发展、东中西部竞相迸发、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互动的发展格局,电子商务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三是线上线下的实践互动,正在加速推动农业品牌化经营。我国农产品不是缺少供给,而是缺少有效、高端、品质供给,线上线下的实践互动恰恰给农业品牌提升提供了巨大舞台。2016年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上3000人共襄“互联网+”现代农业大会,数百家企事业单位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20位省部长登台推介农产品品牌,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将创新者与应用者、生产者与消费者、实体店与虚拟网联系在一起,品牌化的成果得以充分展示,为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2.3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农业经营的成效 线上线下农业融合催生了一大批新业态。线上线下的融合拓宽了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催生了农产品深加工、电子商务、创意休闲农业、互联网小镇等新业态,加快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育了一批新人才。农业部通过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到2016年累计培训农民6.9万人次,农民信息化运用能力的提高,必将有助于城乡数字鸿沟的缩小;返乡创业人才正在成为农业的新生力量,近五年来返乡创业人数增幅均保持在两位数左右,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已超过 450 万,“十二五”期末大学毕业生下乡创业比例达1%。2016年农业部评选出“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107个和新农民创业创新百佳成果103项,“双百”成果的出现,正是得益于这群新农人的出现,他们具有互联网的思维、受到了工业化的训练,懂得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触网营销,未来将对线上线下农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线上线下融合形成了一批新模式。线下线下融合,推动了电子商务诸多商业模式的创新。目前电子商务已经从初期的网上营销为主的商务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基于合作社的、基于商业机构的、基于政府平台的多种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并行的态势,与此同时,还催生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民宿、绿色体验等多种新型线下商业模式。2015 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 22 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 4400 亿元,从业人员790 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 630 万人,带动 550 万户农民受益。信息进村入户工作也在各地开花结果,辽宁采用“羊毛出在牛身上”的思路,充分运用市场力量,通过“培育一个运营主体,建设万家益农信息社”运营模式的创新,完善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了农业农产与互联网的融合。 3、大数据与农业管理 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温孚江, 2013;许世卫等, 2015)。大数据是继矿产资源和能源之后,又一重要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在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