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特别是消费品领域,已经是无孔不入,无论是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还是商业、工业或组织,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和被改变之中。特别是最近两年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虚拟的数字世界跟现实的物理世界发生深度融合,互联网产业化(工业化)大潮开始拉开序幕,但现实是传统大叔和曾经的互联网原住民都没有做好或者说是做足足够的准备,出现了现在全国(全行业)热血沸腾互联网化的局面,但是真正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到底问题和障碍出在哪里呢? 首先应该是出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上。从pc时代移民过来的互联网原住民,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流量思维”,动用一切资源和手段都是在做流量,认为只有垄断了流量,企业就安全了,就能变现了,看看目前的互联网巨头都是这样的,岂不知互联网作为“连接器”的流量时代已经结束了,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以目前巨头(BAT)为基础的社会基础设施,在互联网产业化应用的背景下,我们大部分企业没有必要再去进行互联网架构,直接拿来就用,直接在这些基础设施上重建就行了。即使目前最火的滴滴打车这样的企业也一样,错判了命题,代价是惨重的。 而传统大叔在互联网的洗礼当中,隐约找到了真正的“需求导向”,确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于是乎,在互联网“去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结果是用户没有聚起来,员工和客户都被砍掉了,企业伤筋动骨,大有瘫痪之像(没有理论指导的转型太可怕了)。归根结底还是工业化思维在作怪,传统大叔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推销产品”,作为企业推销者的角色不改变,互联网转型就是一场灾难。只有彻底改变企业“推销者”定位的思维,改为用户需求的“采购者”和用户的“代言人”,形成企业跟用户(供求一体化)的社区,调动企业一切的力量(甚至是整个产业的力量)在社区来为用户做贡献,解决用户的难题和抱怨,走进他们的价值链和需求链,改善他们的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辛福和丰富多彩,在这种服务当中会出现无尽的商业机会,企业善于把握和利用,并加以引导就行了。 显然只有“互联网思维”是不行的,在确立了正确的互联网思维后,还应该完成企业的“原点思考”,也就是企业的市场定位问题,尽快、尽早的在客户心智当中确立自己的地位。用赢鼎教育王海涛总裁的话说就是“事不怕小,第一很重要”,先占领行业或者品类的至高地,然后再组织资源来巩固这个成果,直到这个成果坐实。然后再将这种成果延伸至其他品类或其他领域来复制,只要紧抓商业本质(不要忘了自己是干什么吃的),这种复制十有八九是能够成功的。 接下来就是商业模式的形成(不是设计),每个企业(每个人)的资源和优势都是不一样的,一定是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里去“筑墙”。或在内容发力(如逻辑思维),或在软件发力,或在硬件发力(如小米),或在服务发力。最后形成价值链、价值网、价值平台或生态。 最终还需要完成的是智能化的改造和数字化的生存,标准化、批量化和大众化的需求一定是智能化和插件化的。让互联网真正成为人类的恩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