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战略

动物莱姆病的研究进展

日期:02-27 作者:阳光畜牧网- 小 + 大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77年美国医生A.C Sleere发现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流行的青少年关节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为莱姆关节炎。1982年,昆虫学家Willy Burgdorfer从采自疫区的达敏硬蜱中肠发现和分离出莱姆病疏螺旋体。1984年Johnson根据其基因型和表型特征,认为该螺旋体是一个新种,命名为伯格多弗疏螺旋体。随后的调查研究证实该病是一种能引起人体多系统、器官损害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命名为莱姆病。莱姆病流行广泛,它危害人和多种动物的多种器官、系统,造成全身感染,慢性游走性红斑(ECM)是其特征性症状,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影响甚大,也给畜牧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因而受到医学界和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一、病原学
    莱姆病病原体即伯氏疏螺旋体是螺旋体科疏螺旋体属的新种。伯氏疏螺旋体是一种单细胞疏松盘绕的左旋螺旋体,长10~40μm,一般具有4~10个疏螺旋,螺旋波长度为1.8~2.8μm,菌体宽度0.2~0.3μm。莱姆病螺旋体由表层、外膜、鞭毛、原生质柱组成。具有抗原性的外膜蛋白有OspA、OspB、OspC等。伯氏疏螺旋体嗜氧,革兰氏染色阴性,生长缓慢,分离周期为8~20 h,适宜生长温度为33℃。菌体末端纤细呈丝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菌体作扭屈、翻转等螺旋体典型运动状态。伯氏疏螺旋体对热(50℃~70℃)有一定的抵抗力,但采用高温短时法对牛奶进行巴氏消毒处理,可杀死牛奶中存在的菌体。该菌属发酵型菌,不能在自然外界环境中独立存在,其发酵代谢产物为乳酸,与梅毒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不同。
    二、流行病学
    莱姆病是一种蜱媒传染病。主要是蜱叮咬吸血时经唾液将疏螺旋体传染给人的。蜱在吸吮具有菌血症动物的血时被感染,并在以后的吸血过程中,通过其唾液将病原体传给新的宿主。蜱的幼虫、若虫和成虫三个发育阶段均需叮刺吸血才能完成。幼虫吸带菌鼠血受到感染,当其发育至若虫并叮刺其他动物时,又将螺旋体传给别的动物。带菌的成虫亦可将螺旋体传给别的动物。幼虫只叮刺小型动物,而若虫不仅叮刺中小型动物亦可叮刺大型动物,成虫则叮刺大型动物。由于蜱的若虫很小,在宿主体表相对不明显。因此其在人和动物莱姆病的传播上可能起重要作用。在蜱的若虫活跃季节,正是人们和动物户外活动较多、人穿着保护性衣服较少的时候,这就更有可能暴露给若虫。成虫对一年四季生活在外环境的动物的莱姆病的传播可能起重要作用。对家畜来讲,要想完全不接触蜱是困难的。只有成年蜱才在马体上吸血,因此成年蜱对马属动物莱姆病的传播起重要作用。
    目前的研究表明非媒介传播是存在的。可以从感染动物的尿液、血液和初乳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但却未在乳汁中发现它。动物与动物间可通过接触尿液相互感染,甚至可以传给密切接触的人,但是人与人之间是否可以通过接触体液而传染尚未见报道。由于受地面上感染蜱叮咬而致狗感染,未感染狗与感染狗接触可产生特异性抗体。据此认为非媒介传播是存在的。尚未搞清非媒介传播是否是自然感染的一个原因。同时也未证明在自然条件下,莱姆病螺旋体是否会通过尿—口或尿—结膜而传播,但推测这种情况应该发生。从有螺旋体血症的鼠的凝血中收集的莱姆病螺旋体至少可保持24 h活性,保存在人的血液中的莱姆病螺旋体注射入健康金黄地鼠体内2~3周后,可以从该动物的脏器(肾、膀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所以,输血或皮下注射都可能引起感染。张金声等首次从黑线姬鼠胎鼠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提示本病存在垂直传播的可能性。由于在胎儿的脐带血中检测出针对莱姆病螺旋体的抗体,所以人的胎盘传播已被认识。尽管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先天畸形和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的出现无相关性,但存在着一种趋势,即胎儿的出生体重较轻,妊娠期缩短。有关人的胎盘感染的其它研究表明,莱姆病螺旋体能引起早期胎儿死亡、流产和可能的心功能不全。莱姆病螺旋体引起牛、马和鼠的胎盘感染已被证明。因此,莱姆病螺旋体在人和动物中可垂直传播。
    莱姆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莱姆病螺旋体在脊椎动物和蜱之间循环。该病原体的贮存宿主比较多,包括野生动物、家畜和鸟类。国外已从鼠类、鹿、熊、狗、牛、马等20多种哺乳动物和7种鸟类分离到螺旋体。国内的研究表明牛、羊、狗、野兔和8种鼠等动物均可感染本病,已从6种小型啮齿类和2种鸟类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结果证实黑线姬鼠和棕背平鼠是重要贮存宿主。黑线姬鼠和白腹巨鼠的胎盘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证实莱姆病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这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维持和扩大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病机理
    尽管有关莱姆病的临床表现的知识正在增加,但基本的致病机理仍然一无所知。持续性莱姆病尚未被完全解释。宿主受到伯氏琉螺旋体持续性感染,可引起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用伯氏疏螺旋体初次感染动物,可刺激机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并产生沉淀,引起免疫炎症的发生。相似的因素使某些动物易呈现莱姆病的临床症状,而其他动物却保持无症状状态。人受带菌蜱的叮咬,多数患者在叮咬处局部出现慢性游走性红斑(ECM),但ECM在染病家畜体表极为罕见,只是偶尔在感染牛和马的体表局部出现皮肤斑疹,患畜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热、疲乏、精神沉郁、关节疾病、蹄叶炎、跛行和慢性进行性消瘦。一旦病原通过体液而移动进入心脏、肾脏、关节等器官或神经系统,会引起相应器官组织的病理损伤或神经症状。细菌还可以感染眼、肾和心脏,莱姆病眼临床表现有结膜炎、虹膜炎和全眼球炎。心脏受损通常表现为房室阻滞。

上一篇: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新模式

下一篇:农业部:近年我国重大动物疫情答记者问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