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病学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猪瘟的流行特点发生了变化,由烈性传染病,逐步转化为一种温和性的传染病,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显著。欧美国家和地区主要呈散发趋势,一些已经消灭猪瘟的国家又出现了复发。我国也不断出现猪瘟疫情的反复,无论是区域范围内的大流行还是零散式的传播,大都呈现出急性病情症状,而且其死亡率相对较高;同时又伴有一些温和型疾病症状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猪瘟疫情的复杂性。面对一些免疫猪群不断出现发病的现象,猪场采取了很多的解决方法,比如不断增加注射的免疫剂量、采用不同厂家产生的细胞苗和组织苗等,但是却仍然无法有效解决问题,严重的甚至因为注射疫苗而感染猪瘟导致死亡,且大多猪场都出现隐性带毒和免疫耐受的情况。复杂的流行形势给全世界防控猪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能有效的对猪瘟病毒的流行发展和演变情况加以整体的把握和了解,并注重同现代流行病毒之间的特点进行区别和比较,对有效的防治猪瘟和更好的保障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 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由于猪瘟属于烈性传染病且死亡率较高,在欧盟国家都采取扑杀政策,但发展中国家尚难以承受扑杀造成的损失,在我国也主要采取疫苗接种的预防措施。传统的灭活苗具有预防效果不稳定的缺点;弱毒苗对保存和运输过程以及免疫程序和时机要求高,且存在与强毒重组、毒力返强及免疫耐受等威胁。因此,开发新型疫苗显得极为必要。 2.1病毒活载体疫苗 重组活载体疫苗是最早开始研究的猪瘟标记疫苗,由于传统的弱毒苗不能区分免疫抗体或感染抗体,因此标记疫苗的研究对于区别是疫苗免疫或野毒感染产生的抗体有重要意义。无致病力或者低毒力病毒可用于病毒活载体疫苗的载体,目前常用的有伪狂犬病毒载体、腺病毒载体及痘病毒载体等。其原理都是将猪瘟病毒的E2基因插入到这些载体当中,免疫后达到保护猪体免受猪瘟强毒感染的目的。试验表明,动物在注射了重组疫苗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这两种病毒的抵抗能力。但这类病毒活载体疫苗的安全性尚无法得到确切的认定,因为目前我们尚无法对病毒的发展和演化进行很好的把握,这些人造的病毒如果被投入到自然界中,可能会演化成为对人类和动物群体有害的病毒,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2.2猪瘟DNA疫苗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尝试借助DNA疫苗技术来实现基因的重组,并且也获得了成功。DNA疫苗具有构建方便,易于储存并且不存在与野毒重组后发生不可控的威胁等优点。国外学者Andrew等在2000年首次报道了表达E2蛋白的DNA疫苗,Markowska等对CSFVDNA疫苗进行了测试,经临床观察证明,可以抵抗强毒攻击,但是动物会出现40℃以上的高热,且免疫后可以测出轻微的T、B细胞反应。我国学者涂长春也构建了一系列表达蛋白的DNA疫苗。动物试验表明,这些疫苗都具备一定的免疫效果。DNA疫苗虽前景可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免疫效力尚有待提高、或许会存在免疫耐受等问题。 2.3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因其所表达出的蛋白质三维结构仿真程度相对较高,目前已成为较为成熟的商品化真核表达系统。基于E2蛋白的亚单位疫苗具有高度的安全性,仅在注射部位产生局部反应。同时,亚单位疫苗在免疫后仅产生E2抗体,而自然感染的猪却能产生多种抗体,因此可以用区分自然感染或疫苗免疫抗体,所以E2成为研究重点。Hulst等研究学者曾将猪瘟病毒(E2)基因重组到杆状病毒中并在昆虫细胞系中表达,以20~100μg的表达蛋白免疫猪,可抵抗100LD50的猪瘟强毒攻击,并且其产生的中和抗体远高于弱毒苗产生的抗体水平,该疫苗已在九十年代被列入到欧洲的药中。经过诸多试验证明,该疫苗的生产技术相对安全、稳定,而且可以根据流行病毒的变化更换最为合适的基因。如果免疫原性低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根本改善,会大大加快其临床应用进程。 3 结论 目前大多数新型猪瘟疫苗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距离,我们在加强下游工程的研究及加快商品化方面还需继续努力,同时还需克服新型猪瘟疫苗的不足之处,并有效地预防基因改造带来的潜在威胁,充分发挥新型疫苗的优势。 (本文作者:四川省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李丽,陈弟诗,张毅,潘梦,邓飞,周莉媛) |
上一篇:朱连德:如何正确使用猪蓝耳病疫苗
下一篇:羊的预防免疫和用药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