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的能量需要及饲料的能量浓度对其采食量起决定性作用。除饲料的能量水平外,饲料营养均衡性、饲料原材料的质量和添加比例、品种、自身体重、产蛋量、饮水量、鸡舍环境、管理水平等也影响蛋鸡采食量。本文根据规模化蛋鸡养殖场的生产记录资料,对蛋鸡采食量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影响蛋鸡采食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1 蛋鸡采食量计算 蛋鸡在适宜的环境温度内,每天实际需要的能量可以按照此公式估算:kJ/只·d=W(140-2T)+2E+5△W。其中W是蛋鸡当时的体重(kg);T为平均环境温度(℃);E为只鸡平均每天的产蛋量(g);△W为平均增重。蛋鸡的采食量(g)=每天实际需要的能量(MJ/只·d)×1 000/饲料的代谢能(MJ/kg)。 2 影响蛋鸡采食量的主要因素 2.1 饲料营养水平 2.1.1 饲料能量水平 蛋鸡的能量需要及饲料的能量浓度对其采食量起决定性作用。以产蛋率95%、平均蛋重66 g的鸡群(体重2 kg,温度18 ℃)为例,根据上述公式,假定饲料代谢能为11.09 MJ/kg,理论采食量是125.8 g/只·d。假如饲料的代谢能是10.46 MJ/kg,理论采食量是133.4 g/只·d。即每天每只鸡要多采食7.6 g饲料。说明在相同条件下,每天采食的高能平衡日粮量会低于低能平衡日粮量。 2.1.2 饲料的营养均衡性(能量/氨基酸)蛋鸡饲粮中除能量外还应考虑其它必需营养素与能量的比例关系。20世纪70年代,饲养学中“自愿采食量”认为:畜禽在自由采食不同能量的饲粮时有自行调节进食量的能力,以获得其对能量的需要,但在营养不平衡的情况下,鸡以能为食的杠杆调节作用会打破。生产中常见饲料配方中代谢能很高,但蛋鸡采食量没有降低,主要因为粗蛋白水平较低,鸡不得不通过较高的采食去满足最低氨基酸的需要。从而造成蛋鸡为了摄取最低的粗蛋白需要,而摄入了超标的能量,造成能量过剩,进而出现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产蛋鸡的饲料配方设计传统上是以营养需要量和采食量(能量与蛋白质的比例)为基础,但也有资料认为应以能量与氨基酸的比例为基础。例如氨基酸平衡的饲粮,随能量水平增加,采食量线性下降,但不受饲粮粗蛋白水平的影响。 2.1.3 饲料原材料的质量和添加比例 饲料原料中干物质含量也会影响蛋鸡的采食量。例如:玉米的标准含水量规定:干物质含量86%(含水等14%以下)代谢能大约是13.56 MJ/kg,但新玉米一般含水16%~20%,干物质含量低,能量亦降低,如果蛋鸡配合饲料添加比例不变,采食量就会增加。同样,饲料配方某原料添加比例改变也会影响采食量。例如:4%玉米改为添加4%麸皮,玉米代谢能13.56 MJ/kg,麸皮代谢能6.69 MJ/kg,二者减增4%,相当于饲料代谢能下降0.27 MJ/kg。饲料配方中添加植酸酶能显著提高蛋鸡平均采食量,但添加过量锌、铜,产蛋鸡采食量有降低趋势。 不同动物蛋白源也会影响蛋鸡采食量,在热量相同、含氮量相同情况下,饲喂肉骨粉饲粮比饲喂肉食饲粮的蛋鸡采食量降低,但加入适量羽毛粉,蛋鸡采食量影响不明显。另外,饲料质量低劣,所用原料达不到正常标准,如使用掺假的豆粕、劣质鱼粉及氨基酸,均可导致营养成分含量不足。 2.2 蛋鸡品种的影响 蛋鸡品种不同,采食量差异也很大。例如:海兰褐壳蛋鸡理论采食量是110~115 g,而海兰白是100 g。同样是褐壳蛋鸡,海兰褐、伊莎褐(采食量较低)、罗曼褐、京红1号采食量也有区别。不同品种的蛋鸡营养要求和采食量不同,切不可因计较采食量而刻意限饲,从而影响该品种产蛋性能的发挥。 2.3 环境因素的影响 2.3.1 鸡舍平均温度 在适宜温度(13~23 ℃)下,随着温度降低,鸡需要的能量增多,采食量升高;反之则采食量下降。高温环境下,家禽首先表现出采食量下降而饮水量增加。当环境温度超过23 ℃,热应激造成的采食量下降数值会大大超出上述公式的估算值:在23~34 ℃,温度升高1 ℃采食量下降1~1.5 g/只·d;在32~36 ℃,温度升高1 ℃采食量下降4.2 g/只·d。此外,高温不仅降低蛋鸡采食量,而且抑制蛋鸡卵泡发育。冬季天气变冷,鸡只自身有调节进食的能力,为维持体温而增加采食量。实际生产中标准化保温鸡舍蛋鸡日均采食量均显著低于开放或半开放鸡舍。 |
上一篇:春季养好肉鸡把握的五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