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山东等地出现较为严重倒奶现象。我们建议政府应尽快采取措施,避免进一步倒奶,甚至出现杀牛现象。与2008年所不同的,目前倒奶主体是占整体约70%左右的中小规模养殖户,散户比例已经很低,不超过5%。中小规模是未来畜牧养殖业向现代化转型的主体,是实现适度规模养殖,推动家庭牧场及合作社发展的中坚力量。 国内倒奶源于市场与国际联动 年初,突如其来的倒奶现象,直接原因是部分加工企业减少,甚至拒收原奶引起。但主要原因是国内原奶市场已经与国际实现直接联动。2011-2012年,国际奶粉及原奶价格大幅下降,但国内原奶价格仍小幅上涨,表明国内原奶价格与国际仍处于间接联动。经历2013年奶荒之后,国内产品加快使用进口奶粉替代,从而使得与国际接轨速度加快,目前国内原奶供、求受到国际影响加深,价格已经实现与国际直接联动。 在此背景下,2014年初,国际奶粉价格快速下跌,迫使国内用乳需求更多转移海外,与此同时,在原奶价格较高情况下,国内奶粉生产利润快速由正转负,大多中小奶粉企业减产、停产,造成奶源出现相对过剩。大批奶源最终都压给规模较大生产企业,迫于保护自控奶源以及地方政府要求收奶压力,企业高价收购原奶,但市场销售不能实现同步,因此大多原奶都喷粉入库,并持续到年底,造成企业积压大批奶粉,并占用几十亿的资金。 除此之外,乳品价格高涨以及进口产品替代增强造成国产乳品消费增长放缓,也是降低企业收奶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从国际上看,受世界经济衰退、美元贬值、对俄封锁等多方影响,俄罗斯、印度、东南亚、中东、南非等乳品需求增长快的国家普遍出现通胀、通缩,居民乳品消费量增长开始放缓。而世界主要生产国家对新兴经济体乳品需求仍保持乐观,特别2013年中国“奶荒”更是一剂强心针,推动其产能不断扩大,据统计,2014年1-9月,新西兰、欧盟、澳大利亚、美国原奶产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2.2%、5%、4.5%和2.2%。产能扩大造成世界范围原奶出现过剩,欧洲、大洋洲原奶价格同比下降幅度超过30%,欧洲原奶价格更是达到近些年的最低价格。 此刻,各国生产企业及政府应该反思,过分依赖单一新兴市场需求的增长,在信息错判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国际供求大幅波动,价格暴涨暴跌,而价格大幅波动不仅伤害到中国奶牛养殖业,同时也损害生产国奶农利益,严重的影响到两国正常贸易关系。 中国原奶价格为何高 倒奶现象,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原奶价格远高于国际并且两者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长期来看,国内原奶的高价将成为抑制奶牛养殖健康发展的根本障碍。但笔者认为,国内原奶价格劣势是阶段性的,它是中国养殖业现代化转型必然经历的过程。2004年以前中国原奶价格总体低于国际平均,2008年前与国际水平相当。当时小农养殖的产业组织模式具备较明显的经济性,饲料自给能力强且价格偏低,人力成本忽略不计。因此,过去中国原奶是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实力的,但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落后,养殖加工利益矛盾突出,随着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传统小农养殖体系完全被瓦解,并由此开启中国奶牛养殖转型之路。 事实上,这些年国内原奶价格高涨,并高于国际,表现为饲料、人工成本上涨带来的。但形成根本原因有三:一是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等产业组织模式发展滞后,养殖积极性严重挫伤,奶源供应不能稳定。产业组织模式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提高养殖户市场地位,增强博弈加工企业能力,有助于提升养殖积极性,从而为实现与加工形成专业分工、合作互补,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一体化发展的合作模式奠定基础。二是转型发展带来的产业链“系统性”成本高,主要表现配套的饲料、防疫、挤奶、配种、运输等没有形成很好规模,布局结构不合理,防疫体系分散不统一,没有与养殖同步发展。三是规模化发展方向偏差。万头以上大规模养殖,因为饲料供应半径过大,集中饲养带来防疫、粪污处理等问题,是典型高投入高产出,而大规模牧场高奶价成为国内原奶价格整体上涨的原因之一。 上述问题是养殖业现代化发展必然经历的。笔者认为,尽管受到土地、水等资源瓶颈限制,但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并建立起以适度规模化、集约化为主的中国奶牛养殖,原奶价格未来在国际上必然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
上一篇:2015年各方猪价分析预测
下一篇:2014年羊肉价格形势回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