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基因分型的另一种方法是PCR限制性酶切电泳长度多态性试验(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ELP)。运用这种方法分析tbpA(一种编码运铁蛋白结合蛋白的基因),从15个血清型的标准菌株分出了12个不同的DNA图谱,其中血清5、12、14和15型标准菌株的限制性多态图谱相同。在鉴定101个野毒株时,发现了33个RELP图谱,其中有10个与标准菌株的相同。未发现血清型和RELP谱型间的相关性(Redondo等,2003)。 2 发病机理 副猪嗜血杆菌最初的定植部位是否就是上呼吸道,迄今尚无定论。Vahle等(1995)经鼻感染5周龄CDCD仔猪,发现接种后36h可从血液、鼻腔和气管内分离到接种物,在肺和血液涂片中不易发现病菌,也没有从扁桃体中分离到。Amano等(1994)用血清1、4和5型菌株经鼻接种于猪后,则从鼻腔和扁桃体中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Segales等(1997)报道在气管内接种后,常可从扁桃体和气管拭子中分离到接种物。2001年Kirkwood等则报道了从染猪鼻腔拭子中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的结果。 造成副猪嗜血杆菌侵及全身的因子,尚未被大家公认。Vahle等(1997)证明,能从鼻腔中段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的猪常伴有急性化脓性鼻炎和黏液纤毛细胞(mucocilliary cell)消失。作者还提出,这些粘膜的改变有助于副猪嗜血杆菌的侵入以及到达血流。但是,无论是通过电镜还是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均未能在纤毛消失和粘膜细胞变性的部位找到副猪嗜血杆菌。 Brockmeier(2004)证明,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ronchiseptica)是造成副猪嗜血杆菌在上呼吸道定植的诱因,其情形与猪萎缩性鼻炎中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作用相似。 3 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呈地方性流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多是因从感染性猪群引进带菌猪而带进致病性菌株。各年龄猪均易感染,都可爆发本病。同样,一旦抗原性不同的新的强毒菌株侵入猪群,也可以引起疫病爆发(Oliveira和Pijoan,2002)。 在感染性猪群中,母猪是病菌的储主,无论是致病性还是非致病性菌株,仔猪都是在哺乳期被感染的。但是事实上,母猪的带菌率并不高,因此被感染的仔猪也只是一小部分。被感染的小猪可因感染而产生免疫力,但以后也可能成为亚临床带菌猪。未被致病性菌株感染的仔猪,可从母源抗体获得保护。到5~6周龄断奶时,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可因断奶因素的影响而致使亚临床带菌猪数量增加,那些在哺乳期没有接触过致病性菌株的猪只开始发病。因此,本病的临床症状通常在5~6周龄时即断奶之后出现。 4 临床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感染部位有关。Hoefling(1994)将其分为4种类型,即Gl?sser氏病(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败血症型(无多发性浆膜炎)、急性肌炎型(myositis acuta ,见于咬肌)和呼吸病型。 各型临床表现,其绝大多数都是非特异性的。病程呈最急性或急性经过。发病猪通常是十分健壮的猪。最初的症状是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和食欲减退,接着出现咳嗽、呼吸困难、体重下降、跛行、共济失调、发绀、卧地不起等症状。有的病猪衰竭而死。 引起发烧的细菌和病毒有很多种,如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放线杆菌、猪链球菌、猪丹毒杆菌、猪鼻支原体、流感病毒等。对于这些需要通过鉴别诊断加以排除。 5 诊断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不具特异性,因此临床诊断意义不大。确诊病性需要进行实验室检验。 5.1 病理变化 本病的主要变化是在腹膜、心包、胸膜或关节面出现浆液-纤维素性或纤维素性化脓性炎症。组织学检查这些炎症部位可见嗜中性白血细胞和巨嗜细胞浸润。在重剧病例如脑膜炎、栓塞性脑膜脑炎,伴有脑脊液增多。肺部病变不典型。败血症病例可在肝、肾和脑等器官表面见到出血斑(点),同时血浆中内毒素含量增加,各器官出现纤维素凝块。伴有发绀、皮下水肿和肺水肿的急性败血性病例不多见,也见不到典型的浆膜炎症表现。 5.2 病原分离 从病料分离副猪嗜血杆菌,通常在接种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血液琼脂上进行,目的是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提供NAD。也可以选用巧克力琼脂或者加有NAD的PPLO培养基。培养时间通常需要24~48h。本菌为难于培养的微生物之一,尤其是从病料中分离时,常常受到杂菌的干扰。解决的办法,一是采用稀释培养法,二是在培养基中加林肯霉素和抗菌肽。由于本菌为上呼吸道常在菌,因此,必须注意由呼吸道分离到本菌并不一定代表发生了全身性感染。但是,当在脑和关节内检出副猪嗜血杆菌,其诊断价值就不容置疑了。另外,当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样细菌时,必须对其作细致的生化鉴定,将之与其它不溶血的NAD依赖细菌如吲哚放线杆菌、猪放线杆菌和小放线杆菌等区别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