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97毒株的A型,疫情连续发生。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据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报告,A型疫情的病原均为东南亚97毒株,与近年来东南亚国家流行毒株高度同源,调查分析很可能从境外传入,且该毒株致病力较强,感染畜种多,其中牛、猪最易感,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A型口蹄疫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 使用疫苗应该考虑疫情的严重程度(流行强度:散发、流行、暴发、大流行)养殖户使用的疫苗越高端口蹄疫发病风险越大,政府苗PD50:6,高效苗PD50:9。另外,不合理免疫剂量---导致免疫耐受与免疫麻痹。 (四)做好口蹄疫诊断监测,预防病毒的新变异 加强诊断、监测,防范病毒的变异、传入和跨种间感染,及早预警。 (五)加强疫苗应用领域的科研投入 重点是要加强免疫程序的研究,为基层免疫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参考。免疫程序是通过大量科学试验制定的,免疫程序涉及到当地疫情状况、动物的饲养管理(如断奶时间、营养、转群等)、动物的母源抗体水平、疫苗抗原的免疫性、疫苗抗原含量、免疫次数、接种动物的反应性等。因此,根据免疫效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尤其是基础免疫,首先应该考虑当地的疫情状况,其次要考虑机体母源抗体水平或原有的抗体水平、首免时间、母猪的基础免疫次数及剂量等。 疫区猪的免疫程序(参考):1.种猪:3-4次/年。2-3ml/次。2.肥猪:2-3次/生,2-3ml/次。首免:28-35日龄,二免:首免后1月,三免:二免后3-4月。注意:1.首次使用,1月后应加免;2.母猪未免疫过或免疫后时间过长,后代首免时间应适当提前;3.疫区、冬季应增加密度和剂量。 (六)确保疫苗的冷链运输和贮存 疫苗应按使用说明书,在2℃~8℃的温度下全程冷链运输和保存。严防高温、严防冻结,避免阳光直射,包装完好,防止瓶体破裂,尽快入库或到达疫苗接种地,出、入库应作好记录,出库应坚持“先入先用”的原则。此类问题,看似简单,实际问题不少。 (七)正确使用,有效注射 疫苗使用前应放至接近室温并充分混摇;充分的器械准备;将畜群调整在最适合免疫的状态;按说明书规定操作;预防应激;注意免疫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置;及时进行补免,做好记录等。 (八)进一步完善疫苗效果评价标准 目前,关于疫苗效果的评价依据差异性很大,争论颇多。中国、OIE规定的成品疫苗检验中,衡量疫苗效力的最直接的数据就是对本动物的免疫保护率,即测PD50 。抗体的测定数据往往由于动物个体的差异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和保护率并不总是呈线形关系,只是作为反映疫苗效果的一个指标。最准确的方法是临床有效性。 (九)不能忽视养殖场的疾病综合防治措施 疫苗的保护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中病毒的数量过大或病毒的毒力过强时,可超出疫苗的保护范围,以及动物的健康太差均可导致畜群免疫失败。因此,对于口蹄疫的防控,绝不能仅仅依靠疫苗免疫这一个手段。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等综合性手段也是必须的措施。 |
上一篇:返饲在猪病毒性腹泻防控中的应用
下一篇:吴晓东: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