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畜牧业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响其转型的因素,除行情之外有着三大重要的系统因素:一是资金问题,外资、内资、合资、国有企业等在养殖行业的博弈,资本的介入等;二是养殖结构、模式、规模、企业整合等;三是养殖业及其关联产业的环境问题,即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这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恰恰也是未来养殖业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行情虽然重要,但不是决定中国养殖业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 三个问题要问自己,现在的市场真的有那么差吗?还有人在赚钱吗?目前中国畜牧业的市场到底是由谁操纵?从微笑曲线看,所有的人都喜欢做两端,一是高端研发,二是高端品牌。养殖业应着眼于环境、疫病、营养这三大领域的研发,这应该是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的机遇和空间。 一、环境与生产的相互关系 养殖业对环境有很大影响,中国的养殖环境有很多值得改观的地方。猪及鸡粪便中饲料的有机成分、营养成分的流失,就是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最好描述。不同品种的动物,不同养殖方式当中,通过粪便排到体外的三大营养素——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最低的达到5%,最高可达20%。采用生物技术让粪便中少排5%三大营养因素,另外改造优化饲料结构,让鸡少吃5%,再多吸收5%,就会减少15%。少吃多长,既节约成本,又会改善环境。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减少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排放和流失,既改善了环境,同时也是养殖业新的重大经济增长点之一。有机物通过发酵之后,对环境中的水源、作物等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通过发酵到底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当下养殖业循环经济的效益是否最低化?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在发酵的同时,可以采用多种酶制剂进行酶解,解决环境污染,同时提高养殖业循环经济的绝对效益。动物体外发酵与酶解技术,就是除了发酵以外,要用酶解技术将蛋白质、脂肪、纤维素三大营养素在体外预消化37%~42%。此外,环境对养殖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要建立中国养殖业小环境、微环境中海陆空立体化、数字化描述和评估的系统及方法。在建立评估和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海陆空式的技术、设置、操作,对养殖环境进行立体式和全方位的空间检测、评估和消毒。 二、种源疫病控制 饲料的高度全价与高生产、高生长速度的遗传育种是造成机体抗病力低下不可忽视的两大重要原因!遗传育种使所有动物的生长和生长性能逐渐增大。养殖业不解决种源的问题,疾病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种源好,鸡才会好养。如果祖代、父母代鸡有疾病,那商品鸡也无法养好。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种源动物的非特性性免疫能力是最好、最廉价的手段,也是未来养殖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全球有很多产品都能够提高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疫苗能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能力,对于动物疫病的防控,它不是处于第一位,而是最后一道屏障。五年之后,年养殖规模一万、两万的蛋鸡、种鸡等小型养殖企业将不复存在,存留的将全是大型的祖代,父母代养殖企业。随着中国养殖业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产业转型,养殖企业对于种源品质的关注度要远远高于成本,这是必然,所以“种源经济”也必然是养殖业全产业链的最重要经济点之一! 三、动物营养与机遇 现行畜牧业中饲料配方、饲料原料、动物生理三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抗生素的频繁与大量使用造成的动物消化环境中微生物菌群的混乱与失衡;饲料中动植物油脂的大量使用导致的动物机体过量脂肪蓄积、组织液含量不足;饲料中大量复合酶制剂使用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动物本身的消化生理功能特点,过料现象依然严重;受饲料原料成本因素的影响,大量低质蛋白原料的使用导致动物对蛋白质/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率降低;由于动物消化系统内环境酸性不够,饲料中大量并普遍使用无机酸化剂,导致动物肠道益生菌定植困难,菌群平衡失调;抗生素及其他药物在饲料中的大剂量添加降低了动物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抗病能力;饲料原料的严重霉变,导致各种中毒性机能损伤。那么,如何从动物营养领域找到发展机遇与增长空间?最有效和最迫切的技术与方法包括: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生产技术:改善吸收、提高抗病力、减少抗生素等药物使用量;降低脂肪含量、提高组织液含量技术:提高屠宰成品率;酸性蛋白酶、酸性纤维素酶和酸性半纤维素酶技术:减少动物粪能,进一步提高主要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低聚糖、低聚肽生产技术:减少饲料蛋白原料成本、提高蛋白营养物消化吸收效率;小肠末端高产酸益生菌的生产与肠道定植技术:降低肠道pH值,增加肠道丁酸含量,减少动物过料现象;生物兽药的研制与应用技术:提高动物抗病与免疫力;利用蛋白藕联技术实现动物全消化系统防霉脱霉技术:防止饲料原料及饲料的霉菌及其毒素污染。 未来十年中国养殖业的利润空间与效益增长点集中在饲料工业的直接生产成本,最为突出的成本是蛋白与能量成本,最为有效的手段是将生物技术植入饲料工业,最为可行的办法是利用生物技术改善饲料品质,提高动物的饲料营养代谢能力,降低饲料生产成本! |
上一篇:青海畜牧业提档升级凸显六大成效
下一篇:中国畜禽业发展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