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跟畜走,畜跟草走,草跟季节走”是黑龙江七星农场广大养殖户最早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靠天养畜”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是“规模化经营程度低、标准化养殖小区不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如何从这一困境中“突围”,最终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养殖户增收,让这一传统产业、基础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繁荣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星农场给出的答案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生态养殖道路,狠抓畜产品质量、疫病防治、饲料监管等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经营,使畜牧业发展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化集约型转变。 扩大养殖规模加快产业转型 为改变以往一家一户的养殖模式,这个农场拿出资金,在邻近水田、交通便利、水电畅通的作业站建设生态猪养殖产业带,扶持有能力、有养殖愿望的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畜舍建造。每栋生态猪舍500平方米,内部分为妊娠舍、分娩室、保育舍、育肥舍,均采用先进的发酵床养殖模式。建造完工时,经多部门联合验收合格后,农场将给予养殖户每平方米300元的补贴,并为每栋猪舍配备专业的兽医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和指导。到生猪出栏时,农场按照出栏头数给予每头猪100元的补贴。这样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养殖户的热情。目前,全场生态猪舍共计建造50栋,生态猪存栏12500头,年可出栏生态猪25000头,年创产值可达5000万元,形成了“一区、一带、一观光”生态猪产业圈。“一区”即第二管理区生态猪养殖核心功能区,“一带”即第一管理区第九作业站生态猪养殖自主研发展示带,“一观光”即第一管理区第九作业站松辽黑猪展示中心。 同时,这个农场通过申请国家项目,建设了一个3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据了解,该养殖场是佳木斯以东地区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占地面积20公顷,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共建标准化猪舍32栋。基地设有消毒室、办公室、诊疗室、人工授精室、出猪台和展台,安装了限位栏、产床、保育栏、自动供料供水系统等附属设施。在饲养管理中采用工厂化养殖模式。每年可出栏生猪30000头,可满足建三江地区及周边市县的猪肉需求。此外,这里还是佳木斯以东地区最主要的生猪原种基地,可加速推进生猪品种的改良进程。 这个农场还建立了一个30万只肉鸡养殖场。该鸡厂总投资450万元,建设图纸由吉林德大集团提供。鸡厂占地总面积4051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厂区配有875平方米鸡舍10栋,锅炉房、饲料加工车间各1栋。鸡舍内全部采用网床养殖、自动给水、给料、清粪作业,每栋鸡舍每批次可饲养8000只肉鸡,年可饲养4个批次,全年出栏肉鸡32万只。截至目前,已经出栏肉鸡15万只,年可创产值1600万元。该肉鸡厂的投产运营已成为七星牧业发展的又一亮点,辐射带动建三江肉鸡产业的发展,成为佳木斯东部肉鸡产品最大供应地。 提高产品质量抵制市场冲击 为了提高畜产品质量,这个农场加大饲料兽药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方面重点做好“瘦肉精”检测工作,每年都要对50000头猪场、生态猪专用饲料和育肥猪尿样等进行采样,并送往农垦食品安全中心检测。同时农场畜牧公司还要自行检测育肥猪尿样近百份,坚决杜绝饲喂“瘦肉精”等行为;另一方面是加强兽药安全使用监管工作,重点对辖区内的兽药经营企业进行兽药安全检查,同时对养殖户进行抽查,双管齐下,保证监管力度到位。 “畜牧业发展防重于治。”这个农场进一步加大每年的春秋防检疫力度,坚持做到“三个到位”即防检疫措施到位、免疫密度到位、免疫抗体监测到位。在春秋防检疫过程中,要求管理区分管畜牧工作领导靠前指挥,具体抓落实。在防疫会战中,采取管理区抓密度、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抓质量、畜牧公司抓标准及监督的措施,从而保证免疫效果及质量,确保无重大疫病的发生。 这个农场除了做好监管及防检疫外,还组织养殖户成立生态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品种统一引进、饲料兽药统一购进、统一销售的办法,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畜牧食品质量、抵御市场风险。2013年下半年,生猪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冲击。对此,农场畜牧公司组织人力分头行动,部分人员下基层引导养殖户进行缩群优种,及时淘汰劣质母猪,超常规大规模购进优质后备种猪,尽可能卖仔猪,少养肥猪。改变以往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养殖方式,提高了养殖户应对不同情况的养殖技巧水平。据该农场第二管理区生态猪养殖户梁海民介绍,就目前这种形式,如果养育肥猪,那么出栏一头就会赔本150元左右,可是在农场畜牧部门的科学指导下进行合理养殖,现在不仅没有赔钱,出售仔猪还赚到了近万元。 |
上一篇:畜牧业的阴谋论大行其道?
下一篇:畜牧行业的规模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