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坦布苏病毒病对我国南方地区的鸭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文章对该病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诊断技术、疫苗研发等的研究现状与前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坦布苏病毒;禽;诊断;疫苗 2010年春季,我国南方的福建、浙江等养鸭业比较密集的地区首先暴发了一种引以鸭产蛋急剧下降、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以出血性卵巢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该病发病急、传播快、迅速蔓延至全国。随之,研究学者迅速开展针对本次疫病的各项研究工作,现已确定该疫病由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的禽坦布苏病毒(AvianTembusu virus,ATMUV)引起。该病毒除感染鸭外,还可感染鸡、鹅等禽类,给我国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目前对禽坦布苏病毒病(Avian Tembusu virus disease,ATMUVD)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诊断技术、疫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作一综述,以期为我国ATMUVD的诊断与综合防控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1 病原学 ATMUV为直径50~100nm、有囊膜的单股RNA病毒,对酸敏感、能耐受pH9.0的碱性环境,50℃1h即失去感染能力。对鸡、鸭、鹅、鸽、鼠、兔、猪和人的红细胞无凝集性;对鸭胚、鸡胚的致死率达100%,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能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 李玉峰等利用随机引物进行RT-PCR与序列分析,确定分离病毒属于黄病毒属。黄欣梅等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出985bp黄病毒属E基因片段,该片段与坦布苏病毒E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1%,氨基酸同源性为97%,确定分离病毒为坦布苏病毒。Tang等、Zhu等和张琳等分别对分离到的ATMUV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国内2010年以来分离到的ATMUV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存在散在的碱基突变,但没有碱基缺失和插入现象,表明我国流行的ATMUV比较稳定。ATMUVD致病原的确定、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变异分析为我国学者迅速开展其致病机理、传播机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研制新型诊断试剂与疫苗以及制定相关综合防控措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2 病理学 ATMUV可造成动物机体全身多器官的病理性损伤,主要表现在卵泡膜充血、出血;卵泡变性、坏死;肺淤血、内有大量细胞渗出;肝脏淤血、肿大、坏死;脑膜充血、水肿、部分有炎性细胞浸润;脾脏肿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胰腺中可见凝固性坏死灶。病鸭肝细胞呈现严重的脂肪变性,低倍镜下可见肝脏结构中充满空泡,血管内红细胞溶血,部分淋巴细胞渗出和增生。ATMUVD的病理学阐明了ATMUV感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代谢变化,为认识和掌握ATMUV发生发展规律、致病机理以及为ATMUVD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3 流行病学 ATMUVD发病率高,感染宿主范围广,现已有从发病鸭、鸡、鹅体内成功分离并鉴定的报道。因ATMUV本质属于蚊虫传媒病毒,提示该病毒可能会经蚊子等传播,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蚊虫传播该病毒的报道。赵冬敏等研究表明该病毒可以垂直传播。陈雷等对ATMUV感染后不同时间采集的泄殖腔棉拭子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第一天即能检测到该病毒核酸,表明感染动物可经粪便排毒,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等在不同地区调运,极易造成该病的快速传播与大范围流行。ATMUVD的流行病学研究阐明了ATMUV的流行特点与规律,为合理预防、控制甚至消灭ATMUV起到了重要作用。 4 诊断技术 4.1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一直是动物病毒病经典、准确的诊断方法,对于ATMUV而言,卵泡膜、肝脏、脾脏等病变组织均可作为病毒分离的样品,鸡胚、鸭胚、鸭胚成纤维细胞均可用于病毒的增殖。目前,已有多株鸭源、鸡源、鹅源坦布苏病毒成功分离的报道。病毒分离方法准确性高、可靠性强,但试验周期较长、操作较复杂,且分离到的病毒需要电镜、PCR等方法进行后续鉴定,故该方法只适合有一定技术条件的实验室应用。 4.2 RT-PCR 方法简单、快速、敏感、特异,在ATMUV的快速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李国平等建立的检测ATMUV的RT-PCR方法检测Ⅰ型鸭肝炎病毒、新城疫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鸭肠炎病毒均为阴性,敏感性达1ng RNA。黄欣梅等建立的检测ATMUV的套式RT-PCR方法的灵敏度达101.89TCID50/0.1mL,比常规RT-PCR方法的敏感性高1000倍,应用该方法对疑似ATMUV感染的70份鹅病料、4份鸭病料、12份鸡病料进行检测,总阳性率达58.14%,明显高于常规RT-PCR方法检测的阳性率(17.44%)。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而套式RT-PCR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该方法操作简单、检测快速、费用较低,适合普通实验室使用,是目前一般实验室进行ATMUV病原检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广泛采用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
上一篇:猪消化道疾病的病因及诊治策略
下一篇:猪场常见应激综合征及其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