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主要致病因子的致病性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毒力因子包括荚膜多糖(CP)、脂多糖(LPS)、外膜蛋白(OMP)、细胞毒素(Apx)、转铁结合蛋白(TBP)、蛋白酶、渗透因子、菌毛等,并且认为任何一种毒力因子均不能提供完全有效的免疫保护。其中Apx是本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现已证明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可产生3种Apx,它们具有溶细胞作用,属于含重复子毒素(repeats-intoxin,RTX)家族。APP有很多血清型,其划分依据是基于细菌CP及LPS对血清的反应。迄今为止已鉴定出两个生物型和12个血清型,其中血清5型又分为A、B两个亚型。建立了用于APP定性的ELISA抗体检测方法,已编入国家标准。华中农大建立了检测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PCR方法。 猪气喘病(猪支原体肺炎,MPS):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规模化种猪场猪气喘病的防治与净化措施”方案。该病的发病特点为:(1)品种敏感性强。(2)猪场隐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猪为主要危害,尤以初产母猪为甚。(3)高感染率种猪场仍以药物防治为主,配合免疫和生物安全措施,需根据猪场用药历史、种猪结构确定适当的药物,适当的用药程序比药物本身更重要。(4)MPS常与多种细菌、病毒及环境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多因子包括猪瘟(HC)、猪流感(SI)、伪狂犬病(PR)、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PRRS)、克雷伯氏杆菌、副嗜血杆菌(HPS)、猪圆环病毒(PCV)感染与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症(PMWS)、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APP)、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Pmt),萎缩性鼻炎(AR)、猪霍乱沙门氏菌病等。PRDC临床表现为嗜眠、厌食、发烧、咳嗽。在18周龄-20周龄发展到严重程度,临床表现明显,俗称“呼吸道病18周龄墙”,PCV引起的PMWS和间质性坏死性肺炎(PNDS)是另一个重要的协同因子。在规模化猪场,PRDC特别是其中的PRRS、PCV感染和链球菌感染为呼吸道病防治提出了新课题。目前常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有盐酸土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种猪场为防范MPS发生,一般采取饲料或饮水中全群投药,药物投放的时间、种类、剂量、疗程应根据猪群状况确定不同的投药策略。MPS免疫机理决定了MPS产生免疫的能力相对较弱,以产生体液免疫为主的灭活疫苗免疫能力更弱。 MPS的免疫要点为: (1)总体上,弱毒苗、灭活苗免疫力有限,免疫时控制同圈感染至关重要。 (2)多胎母猪或种公猪可以通过药物使其成为具有抗感染能力的康复猪,或用灭活苗提高其免疫力,以降低带菌率,生物安全体系与饲养管理要相结合。地方品种猪阳性场或MPS较高感染率猪场净化方案:须首先对母猪、仔猪进行程序性用药,仔猪5日龄-7日龄用疫苗免疫,可逐步建成一个免疫场。针对猪场生产状态,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采取严格淘汰病猪、药物治疗及疫苗预防、强化饲养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使猪气喘病发病率降低至5%以下,即基本达到控制标准。国外引进猪原种猪场或MPS低感染率自繁自养猪场净化方案:由国外引进的纯种杜、长、大及PIC、达兰、斯格、迪卡配套系,由于核心场多采用SPF技术,MFS一般很少存在,严格隔离饲养和21天断奶可有效防止MPS的发生,但引进猪场与有MPS的其它猪混群,则须进行疫苗防疫,并适当配合用药,加强饲养管理和提高生物安全标准,同时对APP、AR、PR、链球菌病等综合控制。有条件的可采用剖腹产建立无特定病原(SPF)猪核心群,积极推广加药早期断奶和早期隔离断奶技术。另外采用保健养猪的方法提高饲料蛋白的利用率,改善饲舍环境,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力,也是减少或避免此病的另一重要方法。 猪附红细胞体病:目前的诊断主要还只是在血片中查找虫体,CFT只适于群体检查,不适于个体检查,且敏感性低。EUSA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FT,且能证明E.suis抗原与猪的其它疾病的血清无交叉反应,是一种敏感、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但此法不适用于E.suis的诊断。虫血症期间,感染猪血液中含有大量E.suis,故可以从血液中抽提DNA,以32P标记制成探针,能区别感染猪和非感染猪,并且不与其它疾病血清中的DNA发生杂交反应。后来又用PCR技术检查猪附红体感染,证明感染后24小时即可出现PCR阳性。PCR-DNA杂交技术经常规检测方法更简便准确、敏感特异、快速,易于操作,有助于常规分析,但抗体水平具有一定的波动性,阳性结果仅仅在个体检测中有意义。故应进一步改进以适用于群体检测。药物治疗方面,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虽有多种,但缺乏特效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实验证明suis为条件致病性病原体,其感染和发病主要与机体免疫状况有关。当机体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或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或抵抗力下降或处于某些应激状态时,附红体感染率和发病率上升。 |
上一篇: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