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3.1细菌性烂鳃病对杂交鲟幼鱼鳃、肝脏的破坏 气体交换是鳃的主要功能,在鳃丝的呼吸上皮区进行,呼吸上皮区所占面积大,占鳃丝的1/2~2/3区域,而且细胞表面有微绒毛,使呼吸表面积极为扩增,从而增加了与气体接触的机会。烂鳃病致病菌侵入鳃组织后,鳃丝末端首先充血肿胀。鳃丝末端呼吸上皮细胞增生,鳃小片相互融合,而后,逐步出现坏死溃烂,软骨外露,粘液增多。有的首先在鳃丝末端出现点状溃烂,然后逐渐扩大蔓延;有的自鳃丝末端开始,均匀的沿鳃丝末端烂成一条弧线,然后逐渐向鳃丝基部扩展。溃烂后的鳃组织呈土黄色,常粘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因致病菌感染而充血发炎,病情较重的鱼其中央部分被腐蚀成近似圆形或不规则的半透明区域,俗称开天窗。从整个发病鱼表征来看:烂鳃病致病菌侵入鳃组织后,发病鱼背部变为淡黄色,尾鳍边缘色素消失,形成透明的镶边,食欲减退;随着病情发展,鱼游动变得缓慢,反应迟钝;病情严重时,鱼体在水面离群独游,不进食,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最后缺氧死亡。 通过对烂鳃病鱼鳃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图3、图4),鱼鳃鳃小叶上皮细胞增生、邻近鳃小叶粘连(所有试验病鱼均不同程度出现这种病变)、上皮细胞脱落、鳃血管破裂、血细胞渗出等组织病理。鳃小叶间有渗出的血红细胞,也有一些蛋自质碎片、黏液及染色性物质,但没有发现藻类及其他病变,说明鱼类死亡不是由于藻类密度过大而使鳃组织堵塞缺氧造成,而是由细菌引起的鳃坏死。鳃小叶是鱼类呼吸系统的敏感部位,气体交换在这里进行,鳃组织的损伤影响了鳃的呼吸、分泌、排泄等功能,造成了鱼的呼吸困难且渗透调节失去平衡。当病原数量较少,毒力较低,而鱼体抵抗力较强,环境对鱼体有利时,则病情较轻,病鱼就有可能自愈。即使局部病变较重,但只要病变的面积不大,那么鳃的其余部位呼吸功能正常病鱼不至于迅速致死。如果病变面积较大,即使病变不太严重,但因全部或大部的鳃呼吸组织受到障碍,也能造成病鱼死亡。此外,由于组织的水肿、增生是可复的,坏死是不可复的[9],且杂交鲟对氧的要求较高,当其鳃受到损伤时,其呼吸功能受到伤害而表现为缺氧,运动能力减弱,很难捕到饵料鱼而日渐衰弱,一但鳃受到损伤则很难治愈。因此细菌性烂鳃病必须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 3.2水质、水温、溶氧对杂交鲟幼鱼患细菌性烂鳃病的影响 细菌性烂鳃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在水质良好的条件下不易发生,但在水质较差的池塘或水域较容易发病。水体缺氧时,鱼体通过增生鳃小片来增加呼吸面积,以获取更多的氧;水体溶解氧恢复正常后,增生现象会逐渐消失,鳃小片恢复正常。但在长时间低氧的池塘中,增生的鳃小片很难恢复[10],此时烂鳃病致病菌很容易侵入增生的鳃小片,从而引发烂鳃病。 水体分子氨浓度较高时,会损伤鳃上皮细胞,同时造成鱼体免疫功能失常,此时烂鳃病致病菌乘虚而入,引发烂鳃病。细胞间质对动物组织起支撑、保护、连结和营养作用。水体亚硝酸盐浓度较高时,亚硝酸盐进入鳃组织,可阻断细胞间质合成,导致细胞间质流失,近而损坏鳃上皮细胞和组织,为致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10]。 当水温变化较快、低溶解氧、分子氨或亚硝酸盐等应激因子长时间作用于鱼体,鱼体不能克服这些因子的作用时,机体能量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要削弱机体免疫方面的机能,这时烂鳃病致病菌较容易侵入鳃组织,加之养殖密度过大,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长时间投喂营养失衡的饲料,也可造成鱼体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此时的鱼体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袭而发生细菌性烂鳃病。 参考文献: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