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3 多种疫苗同时使用或间隔时间不够。由于动物疫病种类繁多,在一段时间内,同一猪群或个体往往要接种几种疫苗,因此,在免疫接种时可能因为规定的防疫时间短,两种疫苗接种的间隔时间不够,疫苗进入机体后,疫苗抗原之间可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从而影响抗体形成。 2.3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目前已经证实可造成猪免疫抑制的病毒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细菌有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沙门氏菌等,其他病原微生物有支原体、附红细胞体等。这些病原微生物都能够侵入机体的免疫器官,如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或者是侵入机体的免疫细胞,如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导致疫苗免疫失败。 2.4 隐性感染的影响 动物在免疫接种前或接种疫苗后未形成抗体之前,已经感染了某种病毒,处于潜伏阶段。若这时给这类动物接种疫苗,会出现严重应激反应,呈现临床症状,继而发生死亡。疫苗接种后,机体有一个识别和应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免疫抵抗力逐渐增强,达高峰后再逐渐衰减。免疫接种后至机体产生足够抵抗力之前的这段时间称为免疫空白期,这期间如果感染强毒病原,也会导致免疫失败。 2.5 药物及饲料添加剂的影响 抗菌素中的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响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一些养殖场(户)为了预防疾病,在免疫前后使用氯霉素、卡那霉素、痢特灵、磺胺类药或含有这些药物的饲料添加剂,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有的因饲料营养不足造成动物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A和锌、铁等微量元素,影响机体抗体的产生而降低免疫力,导致免疫失败。 2.6 有毒物质或毒素的影响 规模化养殖场所用饲料中常含有一些霉菌毒素,这既可能来源于配合饲料的原料,也可能源于配合饲料加工后的储藏过程中。而这些毒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不良影响却很少被注意。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有许多种霉菌毒素会引起免疫抑制。 3 避免疫苗免疫失败的对策 3.1 正确合理选择疫苗 选用疫苗时,要根据当地流行的传染病毒株选择血清型或亚型一致的疫苗。到正规厂家选购,首选GMP认证厂家的产品。注意查看产品的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物理性状等内容并做记录,保存空瓶,保证若有质量问题发生时有据可查。 3.2 科学运输、贮藏疫苗 注意识别疫苗的品种、名称、规格和保存条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保管、运输和使用,保管时要经常检查温度。携带时要用疫苗冷藏箱(包),并且一定要放入冰块。疫苗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3.3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有针对性地制定免疫程序,科学免疫。根据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畜禽健康状况、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种类及性质等综合考虑。对常发、多发和严重危害畜禽生产及人体健康的传染病重点预防。但接种疫苗的种类不应太多,以免机体产生耐受。根据母源抗体的水平确定畜禽的初免时间。合理安排加强免疫的时间。考虑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据实际情况也可适当增加接种剂量,提高免疫效果。 3.4 规范免疫操作 使用疫苗前,要仔细查阅使用说明书与瓶签是否相符,明确规格、稀释液、稀释度、用法、用量及有关注意事项,了解疫苗的生产日期、失效日期、贮运方法及运输时间等,特别要注意疫苗是否受到过高温、日晒、冻结、发霉等因素的影响,检查瓶壁是否有裂纹、瓶塞是否松动等。 疫苗接种前,要加强对畜禽的检查,详细了解接种畜禽的健康状况。凡瘦弱、有慢性病、已感染传染病、体温不正常及处于愈后康复初期、应激反应期、怀孕后期等时期的畜群不宜接种。 对注射器、针头、镊子、疫苗瓶塞、注射部位等要严格消毒。针头要逐头更换,确保一针一畜,禁止一个针头连续使用和用已注射过的针头抽吸疫苗。使用过的针头要单独存放,不能与消毒后的针头混放,防止人为造成疫病传播和畜禽机体局部感染。 3.5 慎用消毒药和抗生素 在实施免疫前后,要慎用消毒药和抗生素,以免影响免疫效果。在接种前后10 d,不能使用氯霉素、卡那霉素、痢特灵和磺胺类药或含这些药物的饲料添加剂,以免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3.6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饲料安全 按照畜禽的营养需要,科学配合饲料,合理调配日粮和饲喂,加强平时的饲养,培育健康畜禽。免疫接种期间,多喂些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饲料,保证畜禽的营养需要,同时添加一些促进免疫的药物。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3.7 做好环境卫生和防寒、防暑等工作 保持环境安静,尽量避免拥挤、高温、寒冷、饥饿、噪音、惊吓等因素的刺激,减少畜禽的应激。定期对圈舍、环境、饲养管理用具等进行消毒,做好粪便、尸体的无害化处理。规模养殖场应制定消毒制度和疫病净化计划,有计划地开展疫病净化工作。 |
上一篇:口蹄疫疫苗副反应的预防和救治
下一篇:猪蓝耳病疫苗到底该不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