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预报

王艳丰:当前我国鸭新发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动态

日期:04-21 作者:王艳丰- 小 + 大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鸭新发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动态,包括鸭盲肠肿大坏死症、新黄病毒病、鸭呼肠孤病毒病、产蛋下降综合征、番鸭小鹅瘟、番鸭新城疫等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控制这些疾病提供帮助。

关键词:鸭;新发疫病;发生;流行动态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鸭业的迅速发展,鸭病的流行动态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由于目前我国的养鸭仍是以“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为主,加之地区间市场交易频繁,使得鸭病的传播与流行变得更容易。而病毒与细菌的变异和进化,使一些老病出现了新形式,新病、新血清型又不断出现,给鸭病的诊断与防制带来较大困难。现就近几年我国鸭新发疫病做一综述。

1 鸭盲肠肿大坏死症(暂名)

近年来,在福建省某些山区放牧肉鸭出现了一种以盲肠肿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新病。该病主要发生于番鸭和半番鸭,其他品种鸭未见发病;发病日龄18~20日龄;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季和冬季;发病率20%~50%,死亡率10%~50%,若治疗不当死亡率更高,7~10d后死亡率逐渐降低。患鸭表现精神委靡、减食或拒食,腹泻,排黄褐色或黄白色稀粪,泄殖腔周围常粘有黄色稀粪。耐过鸭则表现生长发育迟缓。病理变化以两侧盲肠异常肿大,盲肠表面有点状或斑状坏死,肠内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糊状物内容物为特征。江斌等[1]通过检验在盲肠内检出大量大小平均为1.768 nm×1.407 nm的吸虫,通过对虫体和虫卵的鉴定,初步判定该病是由棘口目光口科球孔属的一种新型球孔吸虫引起的。

2 鸭新黄病毒病

从2010年4月开始,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产蛋鸭群发生了一种以产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之后迅速蔓延至国内其他主要养鸭地区,如浙江、福建、两广地区、安徽、江苏、江西、河南、山东、河北和北京等地的鸭场。该病主要危害蛋鸭、肉种鸭(樱桃谷鸭、北京鸭等)和野鸭种鸭,但鸡和番鸭未见发病。发病急,发病率高,死亡率较低。病鸭临床表现为高热、食欲废绝,产蛋量急剧减少,可在4~5d内从90%降至10%以下,甚至停产。部分病鸭腹泻,粪便稀薄,拉绿色水样便。双腿瘫痪,向后伸展。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卵巢,表现为卵泡出血、变性和破裂;脾脏肿大明显;肝脏有针尖状白色点状坏死。疾病的爆发和流行给蛋鸭和种鸭的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过病原分离和系统的实验室诊断,确定本病为一种新的黄病毒感染[2],从基因组序列上分析目前流行的鸭黄病毒属于黄病毒属Ntaya病毒群中Tembusu病毒[3]。

3 鸭产蛋下降综合征(暂定名)

2010年4月份至今,在福建、浙江、山东等地的产蛋鸭群发生一种以产蛋下降为特征的疾病。该病主要发生于产蛋高峰期鸭群,不同品系的鸭均可发生,不同品种鸭在发病率、死亡率及产蛋下降幅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病鸭临床表现拉黄绿色稀粪,共济失调,流泪,产蛋量下降30%~90%不等,甚至停产,从发现产蛋下降到降至最低约需5~7d,维持7~10天后缓慢恢复,恢复期大约需要3-6周,但很难恢复到原有水平。蛋壳质量在整个发病期内变化均不明显。部检可见卵泡出血、萎缩、变形,输卵管萎缩变细;心肌出现白色条纹状坏死。胰腺出血、坏死。范根成等研究病原后初步认为可能是一种病毒[4]。傅光华等报道,从临床表现产蛋下降、产蛋异常的180日龄种番鸭输卵管粘膜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鉴定为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经PCR测序鉴定与GenBank上已发表的EDSV 100kD蛋白序列比对,同源性100%[5]。

4 鸭肠孤病毒病

呼肠孤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逐渐扩大,现已成为危害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呼肠孤病毒所能感染的鸭品种呈递增趋势,临床病型亦有所改变。我国养鸭生产中与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相关的疫病主要有以下4种[6]。

4.1 鸭肝坏死症 2005年以来,在福建和浙江等地,5~23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和雏麻鸭发生了一种疾病,以肝脏不规则白色(或红白色)坏死点和(或)坏死斑,以及点状或(和)斑状出血,心肌或法氏囊出血为主要特征的新鸭病,俗称为“鸭新肝病”或“雏鸭肝坏死症”,发病率4%~23%,病死率5%~17%,病程5~9d。发病鸭日龄愈小,其发病率、病死率愈高,后经病毒分离、PCR序列分析鉴定为呼肠孤病毒S1基因型[7]。

4.2 鸭脾坏死症 2006年5月以来,我国北京、河北、河南、湖北和江苏等地樱桃谷鸭和北京肉鸭群出现了一种以脾脏坏死为主要病理变化的鸭病。发病日龄多在7~22d,死亡率为10%~15%,有的感染鸭群死亡可持续到30日龄以上。感染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其特征性病变为脾脏表面有出血斑或坏死灶,后期脾脏坏死、变硬和萎缩。苏敬良等对该病的病原学进行了检测和研究,经过病毒分离鉴定及其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为鸭呼肠孤病毒感染[6]。

4.3 鸭多脏器出血症 1998年,在我国四川省温江某种鸭场饲养的33周龄5000只天府肉用种鸭暴发鸭呼肠孤病毒病,至2001年初该病于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养鸭地区也有发生。该病的日龄和品种分布很广,既可侵害3~500日龄的鸭,并可发生于各品种鸭,如天府鸭、樱桃谷鸭、北京鸭、四川麻鸭、番鸭、野鸭和各种杂交鸭等。发病率50%~9O%,病死率40%~80%,有的鸭群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100%。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呼吸困难,肿头,死亡迅速。病理变化为全身皮肤广泛出血,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出血,肝脏、心肌、肺出血,肾肿大出血,卵巢严重充血,出血。程安春等将该病称为“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8]。

上一篇:近十年猪病回顾及2012年下半年疫病流行趋势预测

下一篇:2013年几种重要禽病毒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