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前有几个做法应该切实改正过来。 第一,县级党政领导调动太快,而且一届政府一本经,互不衔接,工作和建设无法有计划进行,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一般的说法是,三年一任,头一年了解情况,第二年开始工作,第三年准备后事。在这种情况下,长期建设工作不能进行,只能搞点政绩工程和花架子,对建设事业十分不利。 第二,县级领导没有综合利用县级各部门人财物力的权力,无力组织重大的建设事业。上级业务部门直接管到县的业务部门,权力部门尤甚。县领导说,我们能有什么计划,上级部门让干啥就干啥,有时部门之间工作上发生矛盾,县也无能为力,听之任之。我国这么大,各地千差万别,县级没有综合权力,实在不利于建设工作,这个状况也应该改变。 第三,县应该有固定的财政收入,保证工作能顺利进行,讨饭财政的问题应该解决,这是财政体制应该认真解决的大问题。 第四,最重要的,县级应该有一个综合发展规划,一定时间内,各届政府都应认真执行,工作互相衔接,真正做到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领导干部任期应该比较稳定,能安心扎实工作,使各项工作特别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工作能顺利而扎实地进行下去。让群众看到,我们的基层领导和干部真正安下心来,一心一意搞经济、社会、文化等建设事业了。 五、认真总结群众经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天天与自然界打交道,也受到自然规律的严格考验。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因而在各方面均不断有新经验新成果产生,形成一个巨大的智慧宝库。山区和牧区,由于生产条件十分严酷,新经验和成果尤其多。仅我个人的了解,虽然十分有限,就有如下一些:在水利建设方面,北方有甘肃定西地区的“一·二·一雨水集流工程”虽然是古老水窖的运用,但受到联合国有关方面的奖励并走出国门,国际有关组织在甘肃办培训班,为许多国家传授这个经验。南方有广西凤山县农民创造了在地头修建水柜(集雨池)的办法,解决干旱问题。《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此事,大标题就是《一“柜”解了千年愁》(2003-02-09)。它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县全自治区推广。这种工程,在水利上挂不上号,我称之为“微型工程”,它成了山区农户的生存和致富之源,甘肃已发展到一户多窖,有达五六口的,可以搞大棚蔬菜了。如果山区普遍推行,山区农户就可以稳定生产并逐步富起来。还有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也是农民创造的,作用更大些,水保部门已在全国推广。在豆科灌木草地经营方面,群众的创造更多。山西偏关县发展柠条和牧草,现在成了山西的养羊基地;甘肃定西县农民经营了几座柠条山,长势很好,蓄住了水又保住了土,几年后就是养羊基地,那里荒山秃岭很多,如果经营起来,就成为一片绿色世界,又是一个强大的畜牧基地,农民当然随之富起来。在草原这类例子更多。在木本粮棉油经营方面,在山区已形成一批板栗县、大枣县、银杏县、花椒乡、核桃乡……南方已有人在石漠化土地上经营起干臬林、油料林,给人以极大启示。总之,这方面的潜力很大,发展前景广阔。现有典型已很多,新经验更不断涌现,认真总结推广,既能推广成果,更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山区和牧区建设,这又是最有力的生态文明建设,一举多得。上面讲的主要是山区、牧区,广大农区同样是很多的,限于篇幅和个人视野,这里没有谈到,十分遗憾。 当前主要障碍是,一些部门和干部只相信自己的设想和创造,只推广自己的东西,忽视甚至看不起群众的成功经验和创造。他的东西群众不买账,群众的好东西又得不到支持,形成两张皮、各干各,许多工作推不动这是一个重要原因。老实说,我们的许多“政绩工程”、花架子、示范点,和只给领导看的“典型”,华而不实,对群众毫无用处,他们能看得上吗?能无意见吗?必须先认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总之,我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创造和好经验是很多的,而且还在不断涌现出来,它们非常实用和可贵,应该十分重视并认真推广。这不仅有利于工作,更有利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样做正是尊重群众创造和以民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做到这一点,不仅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各项工作都将比较容易推行。这是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表现,也是干部作风好踌的表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也就落到实处了。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下,一定能做到这一点,新局面一定会较快地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