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种养殖业的地域分布比较明确,有的特种动物地域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如蚕、蜂;有的地域相对较窄,养殖区域较为集中,如鹿、毛皮动物,但各特种养殖业主产区明确。 产业特色鲜明:特种养殖具有“小动物、大市场”,“扎根一方、稳定一地、繁荣一片”,经济价值高,多为工业提供原料,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等特点。而且特种动物养殖的周期短、资金周转快、价格相对稳定、供货渠道单一、后加工产业链长。 国际地位显著:我国特种养殖业的国内地位相对不高,但国际地位普遍很高。我国是世界第一蚕丝生产国和出口国,世界第一毛皮动物饲养国和世界第二鹿饲养国。 特种养殖业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特种养殖品种不仅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国际市场的需求增长也处于强劲,随着国际贸易额快速增加,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特种养殖品种及其加工商品的出口国。在未来相当长时间,特种养殖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地区性支柱产业。 特种养殖业总体属于绿色环保特性的“低碳”产业或局部低污染可控性的准环保产业。 土地与饲料资源并不构成特种养殖的约束条件:养蜂业主要利用自然蜜源植物和蜜源农作物,种桑养蚕也可充分利用零星土地;鹿类动物和毛皮动物养殖业可以充分利用高纬度、气候寒冷地区或荒山荒地等不适合发展其他畜牧养殖业的地区资源进行养殖,不会对农业和其他养殖业的用地构成竞争关系。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特种养殖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蚕、蜂、鹿、毛皮动物等品种资源丰富。 从产业结构看,多为产业链上游的养殖农户和初加工企业,而中下游的深加工企业和一体化的大企业数目很少。要提升产业结构,必须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 从产品结构看,市场上尤其是国际市场出口的多为原料性产品和半成品。今后应适应市场需求增长和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依托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深加工程度,不断开发出新产品。 从区域结构看,特种养殖受地理、气候、自然条件、资源和传统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我国的蚕、蜂、鹿和毛皮都具有明确的主产区。今后在稳定和拓展现有主产区域优势的基础上,根据产业转移的自然规律,开发新兴养殖区域,扩大养殖范围和养殖规模。 我国特种养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多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但目前的实用技术研究进展缓慢,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是实现我国特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关键。 关于供需关系。特种养殖业是人们收入水平上升和消费结构提升后,为提高生活品质所需产品的基本原料,这就决定了特种养殖业具有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 关于市场结构。特种养殖产品主要用于提高生活品质,这些产品的功能和性质决定了市场需求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呈现“以国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重”的趋势,我国将由蚕、蜂、鹿、毛皮产品的出口大国逐渐转变为消费大国。 关于发展模式。我国特种养殖业必须坚持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走规模化、专业化经营道路,充分发挥养殖业协会在产业发展、市场规范和出口竞争中的职能与作用。 关于区域布局。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竞争力”的原则,确立主导品种区域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特种养殖业,实现“扎根一方、稳定一地、繁荣一片”。 关于产业化。特种养殖产品为工业原料,其后续加工产业链很长,产品附加值高。但目前我国特种养殖的产业链不够完善,出口产品多以附加值低的初级原料和半成品为主。应加强产品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和开发,走精深加工和多元化道路,提高产品附加值,使特种养殖走向产业化、国际化和品牌化。 |
上一篇:特种养殖业形势分析和发展建议
下一篇:我国肉鸽养殖业务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