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又称猪脑脊髓灰质炎,因最初发生于捷克捷申城,故又称捷申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呈现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和四肢麻痹。以感觉过敏、震颤、麻痹、瘫痪和惊厥为特征。其病原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2~6月龄断奶仔猪和架子猪最易感染,四季均发,但以深秋和初春较为严重,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病死猪的眼观病理变化不明显,无诊断意义。病毒分离是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特别是对新发生本病的地区更为重要。 目前,该病报道较少。张国峰等(2003)报道在云南省兰坪县发生过该病,病死率43%,且主要为2~3月龄的仔猪;李建荣等(2007)在云南马龙县也发现疑似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例,但因未进行实验室检测,故结果值得商榷。此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辽宁等地区也有过该病的报道。 1.7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PHE)又称呕吐消耗性疾病,是由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是惟一自然易感动物。主要侵害1~3周龄的仔猪,临床以呕吐、衰竭或明显的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死亡率高达20%~100%,其他年龄的猪多为隐性感染[10]。 目前,对该病的报道多集中在东北地区。如赵传傅等[11] 应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了从辽宁省部分地区采集的猪血清中HEV的抗体滴度,结果表明阳性率高达44.0%,被采集血清的猪未表现出临床症状,说明该地区存在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的隐性感染。周铁忠等[12]也对从辽宁省各地区采集猪血清样本和HEV感染疑似病例脑组织样品,进行HEV抗体和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HEV抗体阳性率为49.6%,且多为隐性感染,发病日龄均为45日龄以下;对疑似病料检测HEV阳性率为73.91%,多与PRRSV等病原混合感染。贺文琦等(2005)对吉林省部分地区采集的猪血清中HEV抗体检测表明,阳性率高达44.3%,被采集血清的猪未表现临床症状,说明该地区的猪群中存在HEV隐性感染。 1.8 猪博卡病毒病 博卡病毒(Bocavirus)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博卡病毒属的成员。人博卡病毒最早于2005年在瑞士患下呼吸道疾病的患儿体内被鉴定[13]。猪博卡病毒是最新发现的一种DNA病毒,于2009年首次在瑞典患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猪体内被鉴定。 近段时间以来,在网上许多猪病论坛或交流区都在讨论此病,说猪场哺乳仔猪突然发生呕吐,水样腹泻,脱水,然后迅速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剖检变化主要是胃肠严重出血,按仔猪黄痢、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伪狂犬等病治疗均无效。传言将采集的60份病料送至华中农大病毒室,经鉴定博卡病毒的检出率为86.6%,普通病毒(TGEV、PEDV、轮状病毒)检测率不足5%,因此,认为当前引起哺乳仔猪严重腹泻的病原为猪博卡病毒。在此暂且不论该结论的可靠性如何?只想呼吁一下作为兽医科研工作者必须得对检测结果负责,经得起验证,符合传染病的认定条件。目前,该病在我国仅有两篇报道,一个是研究猪博卡病毒NP1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另一个则是翟少伦等[14]对我国部分省市猪场疑似高热病例的191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75份为猪博卡病毒阳性,阳性率为39.27%,表明该病毒也是高热病的参与者,究竟在其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关于猪博卡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也未见有报道。此外,对于从病料中鉴定或分离出的病毒,人工感染健康猪后是否可以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相同的病例也未见报道。当前证据只表明在我国猪群中有猪博卡病毒的存在和感染。 2 思考 有些新传染病并不新,其实早已存在于猪场和猪体内,危害着猪只健康,只不过是未发现而已。随着检测水平的提高,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会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正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徐建国所长所述的那样,微生物的进化或者变异时刻都在发生,使得病原体也不断产生,这意味着人类与传染病(动物)的斗争还将继续。新病原微生物具有世界性,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新发传染病很难用传播理论来解释,可以说它们本来就存在,而不是“输入”的。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因素的改变、贸易往来的频繁,拉近了动物与动物、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这对新发传染病发生具有重大促进作用。产生一个新病原体的时间不像人们过去所想象的那么长,有时候是很短暂的。同时,对于新病没有必要过度惊慌,但必须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科研工作者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及时对生产中出现的棘手问题展开研究,才是科研工作者的责任。现在猪场的一些常见病由于疫苗的使用,已逐渐得到控制,但并没有完全消灭,而新传染病还在陆续出现,人类还需努力,同传染病的斗争将永无止境。 |
下一篇:养猪户如何摆脱疫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