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诊断技术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一些老病原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期有报道产蛋鸡发生滑液支原体感染可以导致“蛋壳尖部异常症”,其特点是蛋壳尖部薄,粗糙,甚至无蛋壳,蛋壳病变区与正常区界限明显。感染鸡的产蛋异常率在2%-25%之间,产蛋初期发病明显,往往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5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频发给病防控带来更大难题 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白血病以及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可以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频频发生,尤其是禽白血病及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由于一些疫苗等生物产品生产中未能有效控制禽白血病病毒及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等外源污染,人为增加了该病的传播速度与发病范围。 二 疾病发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禽病的发生特点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养禽业在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等方面的种种不足,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导致整体环境中的病原持续存在 传染病的控制与净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新城疫病毒、流感病毒等病原长期存在于大环境中,使得大部分鸡群处于亚临床感染状态,发生气候变化、饲养管理不当等应激时,鸡群极易发病。 畜禽及其相关产品的便捷流通、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更是加快了病原的传播速度。 2 饲养管理方式革新不足,粗放型模式增加了禽群感染发病的机会 饲养管理中饲料、饮水、通风、光照等不合理,以及应激等因素常常引起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环境卫生条件差,消毒不及时、彻底,废弃物及病死禽处理不当,往往会增加发病风险;长期滥用抗生素、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禽群抵抗力下降、体内菌群失调甚至中毒等,给条件性致病菌造成了致病机会,也使病原菌株抗药谱越来越广,多重耐药严重,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引入禽群前的检疫工作不到位,种禽质量控制不得力,从源头上增加了发病风险。 3 病原变异频繁,致病性越来越强,并呈现多样化 针对新型病原的疫苗研发速度慢,缺乏有效的预防控制手段。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导致禽机体抵抗力下降,发生并发、继发感染,加剧疾病病情。 4 疫苗免疫方法不科学,疫苗质量不稳定,致使免疫效果不确切 免疫程序不当、技术人员接种操作不科学、疫苗产品质量不过关,或者疫苗产品受到污染,都有可能造成免疫保护不足甚至免疫失败。 而很多养殖场缺乏适宜的免疫监测手段,免疫效果无法保证。尤其是一些具有免疫抑制性的疫苗,不恰当的使用极有可能在免疫抑制期内诱发感染或混合感染。 5 常规诊断方法技术落后。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疾病诊断需要 目前基层的常规诊断方法仍然以临床观察和病理剖检为主。然而,当前禽病的非典型化、混合感染多发等特点,使得仅靠剖检或血清学检验已经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常常发生漏诊、误诊现象,往往贻误了疾病有效防治的时机,增加了经济损失。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农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小区和集团已经成为养禽业发展的趋势,这要求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畜禽饲养管理,科学免疫防控,减少疾病损失,促进畜禽养殖健康发展。 |
上一篇:猪流行性腹泻的新思维及控制策略
下一篇:家禽呼吸道疾病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