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特点 2.1.1疫情总体平稳,但个别地区存在野毒污染和散发疑似病例,鸭、鹅等水禽已成为禽流感的重要宿主活禽交易市场已成为禽流感病毒重要的储藏场所。禽流感疑似病例多见于水禽和母源抗体水平差的幼禽,以及不免疫的快大型肉禽。在野毒污染严重的场地,部分鸡群虽然经过多次免疫,但抗体水平不够高或参差不齐的种、蛋禽群仍会不断发生疑似病例。 2.1.2 H5N1亚型禽流感的临床症状出现非典型化,不同抗体水平的家禽发病情况各异由于各地普遍采取强制免疫措施,所以H5N1亚型禽流感的临床症状逐渐表现出非典型的特点,发病鸡群的临床表现及死淘率与发病时禽群健康状况、抗体水平高低、流行毒株毒力及变异程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1]。 2.1.3 H5亚型禽流感病毒出现变异 病原体不断增多和变异,细菌性病原体的耐药性不断产生,机体的体质不断下降,处于亚健康状态,都易导致禽流感的变异。对于新的变异株,原有的疫苗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2 H 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特点 2.2.1当前我国流行禽流感以H9亚型为主 目前我国政府要求使用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型)疫苗对所有家禽进行强制免疫,免疫密度高,能有效的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H5亚型)疫情发生,但只用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型)疫苗对家禽进行免疫,不能防止H9N2亚型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由于部分养殖场对H9N2亚型禽流感的传播与危害认识不足,许多地方的肉鸡、部分地方的蛋鸡不免疫或不能及时免疫H9亚型禽流感疫苗,致使H9亚型禽流感的流行又有抬头趋势。去年12月份以来,笔者相继在湖北的随州、京山地区,河南、江西等地区发现疑似H9亚型禽流感疾病的爆发,经实验室诊断确诊为H9N2型禽流感。近几年,在对我国部分省市商品蛋鸡场及养鸡专业村进行的禽流感血清学调查中发现,H9亚型阳性鸡群占禽流感阳性鸡群总数的93.89%,证实了禽流感,尤其是中等毒力以下H9亚型禽流感在我国部分地区已呈较大范围的流行。 2.2.2 H9亚型易发生且已发生变异 A型AIV血清亚型较多,不同亚型AIV甚至不同毒株对不同宿主的易感性不同,而易感性变化又会因为病毒变异而发生改变。流感病毒变异迅速,其变异的分子机制有:点突变、基因重组、缺陷性干扰粒子、RNA组合,每一种机制都可导致AIV的进化。HA变异率高,是病毒发生抗原变异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A突变导致邻近血凝素(HA)链的裂解位点上的碱性氨基酸成为优势氨基酸,后者与毒力的增强有关,从而不可避免的演变成为高致病性的毒株。HA受体结合位点的氨基酸可以影响受体结合特性,从而改变对病毒与细胞的亲和力及宿主范围。这可能就是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毒力变异和感染谱不断扩大的真正原因。有学者对1998年~2008年间在国内分离到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H9N2亚型间已经发生了抗原性漂移,1998年和1999年的毒株间保护率接近100%,而2000年以后的毒株变异加大,保护率仅为60%~80%。 在笔者所在区域,去年底今年初发生的温和型流感比往年发生的危害性更大、死淘率更高。最近几年,在疫苗的选择压力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发生较大变异,流感流行季节性越来越不明显,而且有进一步从低致病性向高致病性转变的可能,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2.2.3 H9亚型禽流感呈现出条件性致病的特性 试验表明,单纯用H9亚型禽流感攻毒感染SPF鸡,鸡群很少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若有大肠杆菌、支原体等混合或继发感染,则感染率、死亡率大大增加。而临床上发生H9亚型禽流感的鸡群,多伴随着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混合或继发感染。在生产实践中,尤其在肉仔鸡的养殖中,H9亚型禽流感的发生多与不良的饲养环境(如温度、密度、湿度、有害气体)、气候的异常变化(如季节交替、骤冷骤热)和应激等相关,呈现出条件性致病的特征。 2.3防治对策 2.3.1预防 疫苗免疫仍是目前防控H9亚型禽流感有效办法之一。目前,市场上由于禽流感病毒的血清型很多,各血清型之间缺乏明显的交叉保护,而且病毒的变异性大,易产生新的病毒亚型,针对病原的这一特点,必须使用多价疫苗。蛋鸡在产蛋前,H5(Re-4+Re-5)、H9型禽流感要至少各免疫三次才能产生比较好的免疫效果;开产以后每三个月接种一次H(5Re-4+Re-5)和H9型禽流感的油苗。为了有效防控H9亚型禽流感,应对流感的变异,瑞普生物和河南农业大学禽病研究所通力合作,成功研制了鸡新城疫、H9亚型禽流感((La Sota株+HP株)二联灭活疫苗和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H9亚型)三联灭活疫苗(LaSota株+M41株+HP株均已隆重上市[2]。 |
上一篇:羊脑包虫感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猪瘟的综合防控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