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日期:04-18 作者:阳光畜牧网- 小 + 大


    三、主要牛种的遗传改良思路
    (一)引进肉牛品种
    我国引进的15个肉牛品种中,应用较多的是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及摩拉、尼里-拉菲等品种,已成为国内肉牛杂交的主要父本。经过多年引进杂交,形成了较大的杂交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引进结构不合理。部分品种引进的主要是种公牛,家系血统不足,还没有相应的种子母牛场,无法开展有效的纯种选育和繁育。二是重引进、轻培育。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夏洛来等几个重点品种在国内尚有不同规模的母牛群体,但没有扎实开展选育工作,种群退化较为严重,供种能力有限,目前这几个品种的种公牛仍有70%依赖进口。三是无序杂交现象突出。一些地区曾使用多个引入品种的公牛,处于无序杂交状态,没有科学的用种计划。一些地区又多年反复使用某个品种的几头公牛,导致一些杂交群体出现近交严重、生产性能下降的现象。
    引进肉牛品种的遗传改良方向主要是增强种公牛的培育能力。对于提供父本的品种,要大力引进优质种公牛、种母牛或胚胎、精液等遗传物质,建立核心种子母牛群,不断扩大育种群,提高供种能力和质量,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于有基础的杂交群体,要制定相应的育种技术路线,培育新品种。对于杂交改良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逐步建立肉牛生产杂交繁育体系,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提高肉牛生产水平。
    (二)北方黄牛
    北方是我国黄牛养殖的主要区域。该区域黄牛品种资源丰富,秦川牛、延边牛、南阳牛、鲁西牛等群体是我国杂交肉牛生产和新品种培育的重要基础群体。北方黄牛体格高大,成年公牛体重400-700公斤,屠宰率50%以上。在种群杂交改良的基础上,先后育成了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品种。但北方黄牛也存在良种选育力度不够,性能测定制度不完善,育种群规模小,供种质量差、数量少,种群遗传进展缓慢等问题。
    北方黄牛遗传改良应重点加强秦川牛、延边牛、南阳牛、鲁西牛等品种的本品种保护和选育,制定实施选育方案,建立核心种子母牛场,扩大育种群,开展性能测定工作,提高肉用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同时,对育种基础较好的杂交群,制定杂交和选育计划,培育肉牛新品种。对已育成的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肉牛品种和正在培育的种群,在扩大育种群的同时,重点选育提高产肉能力和牛肉品质,提高群体整齐度。对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型品种,加大其产肉性能的选择强度。
    (三)南方黄牛
    南方是我国黄牛养殖的重要区域。该地区的黄牛品种资源较多,目前有38个,但大部分品种存栏在10万至50万头之间,近年来存栏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改良牛主要以西门塔尔杂交为主,也有部分婆罗门、安格斯、短角牛杂交后代。南方黄牛体型普遍较小,适于湿热气候和丘陵山地养殖,但肉用性能不高,体重小、生长速度慢、屠宰率低。南方黄牛的繁育体系总体落后于北方,品种资源保护和选育较为滞后,多数品种没有建立保种场或划定保护区;杂交改良方向不明确,人工授精网点少,杂交改良率较低;选育工作不系统,杂交后代大部分直接商品出售;产业链不完善,改良牛经济效益不高。
    今后,南方黄牛遗传改良应通过建立保种场、保护区等形式,选择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主要品种开展保护。对未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品种或未划入保种区范围内的群体,结合生产实际,筛选优势肉牛杂交组合,提高群体生产性能。对改良基础好、数量大的杂交群,建立育种区和育种基础群,扶持建设核心育种场,制定和实施育种方案,培育肉用新品种。
    (四)水牛
    我国现存栏水牛2300多万头,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我国共有28个水牛品种,其中地方品种26个,引进品种2个。中国地方水牛绝大多数为沼泽型,生长速度慢,耐粗饲、疾病少、易饲养,乳、肉生产具有较大潜力。从国外引进的河流型水牛具有体型大、泌乳性能好、生长速度快、产肉量高等优点,肉、乳生产性能优于本地品种。全国现有水牛种公牛站8个,种水牛场20个,种公牛站存栏公牛130头。我国历史上水牛基本是役用,产肉性能开发程度低,近年来逐步向肉乳兼用方向改良,但未对本地优秀水牛品种进行系统选育,育种群规模小,近亲繁育现象严重;杂交改良种质资源缺乏,人工授精受胎率偏低,繁育体系不完善。 
    水牛遗传改良要立足现有优势品种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开发,扩大育种群规模,推进本品种选育提高。利用引进水牛优良品种,大力培育优秀种公牛,建立水牛人工授精体系,有计划地与国内地方水牛进行杂交,提高产肉性能。
    (五)牦牛
    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牛种。我国牦牛存栏1500多万头,占世界总数的95%。我国有1个培育品种(大通牦牛)和12个地方品种,有1个牦牛种公牛站和13个种牛场。近年来,相继开展了部分地方品种的本品种选育和牦牛杂交改良工作,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性能。但牦牛养殖区域生存条件严酷,改良工作与其他牛种相比难度大,普遍采取自然交配的模式,人工授精覆盖面低。牦牛育种场少,育种群规模小,制种供种能力低,缺乏科学选育和种质交换,近亲繁殖严重,致使牦牛繁殖力和生长速度下降。
    牦牛遗传改良以提高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为主。在加强地方牦牛品种保护的同时,对大通牦牛等品种要加强种牛场建设,扩大生产性能测定规模,提高种公牛供种能力。要积极推广优良种公牛本交,提高主产区牦牛的生产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有计划推广人工授精杂交改良技术,适当开展娟姗牛、安格斯等品种杂交改良工作,提高群体的产肉性能。
    四、主要工作内容
    根据各个牛种的遗传改良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有选择、有重点地实施部分主要进口品种和国内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制定具体的遗传改良计划,重点加强核心育种场、生产性能测定、主要疫病监测净化、品种登记、新品种培育、人工授精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一)遴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1. 实施内容
    制定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采用企业自愿、省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方式,选择50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2. 任务指标
    2020年前分批完成50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的评估遴选,筛选出核心育种群1.5万头,配套相关育种设施设 备,建立育种场和种公牛站的育种联结机制。

上一篇:2012年全国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下一篇: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