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备要求 如果没有一定合适的养殖设施,即使人力投入较多也不会有理想的饲养效果。所以应结合各地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创造出尽可能好的养殖条件。 合理的密度是养好后备鸡的必要条件,饲养密度过大,虽然能增加养殖数目,但并不一定能带来良好的效益。因为密度过太易导致鸡群体质发育不良、均匀度差,还易发生恶食癖,致使鸡只淘汰率增加;相反,密度过低又造成资源的浪费。 2、雏鸡入舍前的准备 清扫和消毒育雏地区,清扫鸡舍内附属服务区和设备。检查并确认设备能正常工作并调整到适当高度和位置。将陈旧的饲料从贮料箱、料斗和食槽中清除,在新饲料入舍使用前将贮存设备消毒并晾干。在雏鸡接触不到的地方放置灭鼠药。入雏前2天调整供热系统,使育雏鸡舍温度保持在32~35℃。 3、环境控制 如果雏鸡分散均匀,运动自如,则表示环境温度合适;如果雏鸡张口喘气,则表示温度过高;如果雏鸡成堆,则温度过低。应将通风视为重要的管理措施。育雏最初几天应保持鸡体温度适宜,但此时易出现供氧不足,一定要保持鸡舍适宜的通风以减少舍内氨气和水分,同时可减少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创造出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做到保持鸡舍空气新鲜又暖和,没有穿堂风。 后备母鸡开产后,产蛋能力、蛋的大小等特性与性成熟有关。性成熟的早晚由遗传和环境条件决定, 主要是光照的影响,为了充分发挥产蛋鸡的遗传潜力,适宜的光照制度尤为重要。1~3日龄,24小时光照,光照强度是20勒克斯;4~7日龄18小时光照,光照强度是10勒克斯;2周龄14小时光照,光照强度是10勒克斯;3周龄12小时光照,光照强度是10勒克斯;4~17周龄8小时光照,光照强度是10勒克斯。 前3星期按环境变化控制光照时间。从第4星期起,在自然光照条件下雏鸡,生长期的光照时间需要恒定。具体做法是给予恒定光照的时间等于鸡群从6~18星期中所接受的最长自然光照。光照程序的制定应与自然光照结合,这要根据孵化时,鸡舍所处的纬度和时区来确定。为制定准确的计划,建议到当地气象部门查询,得到当地全年日出、日落时间。 4、饮水与开食 水是鸡生长必需的物质,在其整个生长期内供给充足、优质的饮水。雏鸡饮水2~3小时后,即可开食,在整个生长期要有足够的供料设备,以保证所有的鸡都能够自由采食,从而获得满意的均匀度。 5、育成期饲喂与体重控制 育成期饲养重点是提供所需养分,以达到与其年龄相应的体重和发育良好体格匀称的产蛋鸡,育成效果由性成熟时雏鸡体重均匀度、成活率、性成熟期等几个指标决定。如果体重超标时饲料供应量应维持或增加重减小,达到体重后再增加饲料供给量; 如果鸡只体重不够时应增加饲料供应量或喂给高质量的饲料,使其在18周龄达到与日龄相符的标准体重。当室温超过20℃时机体消耗下降;温度低于14℃必须增加饲喂量;温度在14~20℃时,鸡只饲量不变。每星期固定时间,随机选100只鸡逐只称重,算出平均体重和均匀度。断喙可以节约饲料和鸡只间减少互啄。一般在6~9日龄实施断喙,如果希望使断喙修剪不长,可以在14周龄时进行修喙。 6、日常卫生 实践表明,良好的卫生环境可以减少鸡只发病的几率,提高鸡只生产性能。因此,建立严格的日常卫生制度是每个蛋鸡鸡必不可少的工作。 鸡场隔离良好,即育雏育成舍、蛋鸡舍与外界环境要有一定的距离,实行全进全出制,杜绝不必要的人员、车辆等设备在场内流动。工作人员进行消毒后方可进入工作岗位。鸡舍和用具在进鸡前应进行彻底消毒。饲料、工作器具经熏蒸消毒后方可进入鸡舍。喂料饮水系统保持清洁,定期消毒。搞好灭鼠、灭蝇工作,阻止飞禽进入舍内。病禽解剖应远离生产区,对病死禽作好善后处理。 7、免疫程序 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并根据抗体监测适时免疫,确保无免疫空白。免疫计划应根据当地情况,结合本场具体情况来制定。一些资料上的免疫程序只能作为参考,养殖场应该制定出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选择适当时间和采用正确方法进行接种。在免疫时注意减少应激因素。 |
上一篇:蛋鸭产蛋期的管理
下一篇:浅谈科学养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