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因随饲养管理不当、日粮营养不平衡、环境应激等因素引起的猪咬尾症时有发生,给养猪生产带来一定损失。为此,应采取积极防治措施,防止猪咬尾症的发生。 一、病因 1、饲养管理不当。饲养密度过大,饲槽空间狭小,限饲与饮水不足,以及同一圈舍猪只大小强弱悬殊过大等,均可诱发咬尾。 2、环境因素。天气的异常变化、惊吓、猪乱窜群等应激和猪舍光照过强,也能引发咬尾。 3、营养不平衡。如日粮中铁、铜、钙、磷、镁、钠、氯等元素缺乏或者不平衡,维生素和蛋白质缺乏或者质量不好,导致咬尾。 二、症状 有咬尾癖的猪起初举止不安,对外部刺激敏感,食欲减弱,目光凶狠。起初只有几头相互咬斗,逐渐有多只参与,主要是咬尾,少数也有咬耳,常见被咬尾脱毛出血,咬猪进而对血液产生异嗜,引起咬尾癖,危害也逐渐扩大。被咬猪尾常引起尾部皮肤和被毛脱落,影响增重,严重时可继发感染,引起骨髓炎和脓肿,若不及时处理,可并发败血症等而导致死亡。 三、预防措施 1、预防措施: (1)、改善饲养管理。同一圈舍的猪个体大小应尽量接近,差异不宜太大;饲养密度要适当,应保持每头肥猪饲养面积0.8—1平方米、中猪0.6—0.7平方米、仔猪0.3—0.4平方米;并且加强猪舍通风,合理分群,限制光照,合理设计饲糟,适度喂料喂水(有条件的可采用自由采食,使用自动饮水器)。 (2)、保证日粮营养。根据猪群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合理配制饲料,保证配合饲料的全价性。选用优质蛋白质原料,并特别注意赖氨酸、维生素和铁、铜、钙、磷、镁、钠、氯等元素的供给,保证营养全面。 (3)断尾。自繁自养的猪在仔猪出生时结合接生进行断尾,剪取3—5毫米废弃的一次性输液管,用钳子扩张套在仔猪尾巴的最后1/3处,过数日后,尾部因血液无后法循环而自然干涸脱落;或者在仔猪出生后第2—3天,用剪刀把尾巴最后1/3剪掉,并给予止血和消毒。断尾时不是把尾巴全部断掉,而至少要留下15毫米。 2、药物治疗: (1)发现咬尾,猪应立即挑出隔离饲养,被咬猪也应隔离饲养,并对被咬伤者每头注射青霉素8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每日2次;伤口感染者涂擦磺胺软膏。 (2)对栏中攻击性特别强的猪每头每次注射氯丙嗪0.05克。 |
上一篇:冬季仔猪冷应激腹泻的物理疗法
下一篇:猪的皮肤真菌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