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进展和成效 截至2010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开展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溯源体系网络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县,涵盖64个省级机构,476个地市级机构,3941个县级机构,注册使用单位已达37588个(包括乡镇机构)。截至2010年底,各地累计订购牲畜耳标33亿枚,采购移动智能识读器13万台,溯源IC卡26.4万张,向中央数据库传输溯源数据2901.5万次,涉及牲畜4.33亿头。 (一)可追溯理念普遍得到接受 1.行业内认识到追溯体系的重要性。 2.公众对追溯体系的了解程度也在逐年提高。 (二)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 1.初步形成了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具有动物疫病防控和食品消费安全双重功能的制度框架。 2.形成了以畜禽标识编码为数据轴心,将牲畜从出生到屠宰历经的防疫、检疫、监督工作贯穿起来,利用计算机网络把生产管理和执法监督数据汇总到数据中心,从而建立了从畜禽出生到动物产品销售各环节一体化的全程追踪监管体系的技术框架。 3.初步形成了以兽医队伍作为实施和监督主体,行业内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实施框架。 (三)数据传输量持续增加 (四)追溯和监管作用初见成效 1.追溯体系提升了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提升了动物疫病防控的准确度和及时性。 2.追溯体系建设规范了兽医人员工作,提高了工作质量。 五、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存在问题 (一)运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三)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亟待提高 (四)追溯硬件管理和软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耳标 识读器 中央数据库和省级数据库建设滞后 六、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下一步建设计划 (一)目标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切实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2009年-2010年耳标佩戴率达到90%以上,进入流通环节动物的耳标佩戴率达到100%。 2.2011年-2012年猪、牛、羊耳标佩戴率达到100%,采集所有出栏猪、牛、羊的数据,并传输到中央数据库,实现调运动物的可追溯管理。 3.2013年采集所有猪、牛、羊的数据,并传输到中央数据库,做到全面、快速、准确追踪溯源。 (二)措施 1.建立行政领导、统一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2.加强培训,高素质的队伍。 3.加大设备和经费的投入力度。 4.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5.加快建立和完善追溯体系两级数据中心。 6.加快追溯体系科技研发力度。完善提高现有追溯体系的相关技术,引进射频识别的信息技术,探索(RFID)新标识在追溯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克服二维码耳标缺陷。 作者:朱长光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信息处处长 |
上一篇:对我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对策的探索
下一篇:猪病混合感染的病因及防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