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讨论 6.1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 根据猪群病史、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可做出初步诊断,要做出确切诊断则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和细菌的分离鉴定。 采集病猪呼吸道分泌物,血液,胸膜腔、心包腔或腹膜腔内的渗出物,流产的胎儿组织,阴道分泌物,肺组织等。上述液体病料涂片,干燥、固定后进行美蓝染色或革兰氏染色;固体病料做成组织触印片,以美蓝染色,镜检,发现有副猪嗜血杆菌时,即可做出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很困难,因为其培养条件很高[2],且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也不能肯定病猪只患有这一种疾病,还需检测是否有其它病原体存在。健康猪的上呼吸道(如鼻腔和气管前段)常可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但猪只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往往从患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流感的病猪中可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3]。鉴于副猪嗜血杆菌通常从死亡病例难以分离到,常采取典型病例人工致死的方法,从全身各部位取新鲜病料:从选取病料到送检一般不超过12 h[4]。 通过诊断治疗实践,笔者认为在做出初步诊断后,应立即进行细菌学检查,以便做出确切诊断。进行细菌学检查时,无菌耳静脉或心脏采血,制作血液涂片,进行美蓝染色或Giemsa染色,均可检出副猪嗜血杆菌。以美蓝染色最为简便快捷,但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对使用过抗菌药物治疗的病猪检出率较低。 6.2 副猪嗜血杆茵病的治疗 治疗可选用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庆大霉素、壮观霉素、氧氟沙星和磺胺增效剂等。大多数 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不敏感[1]。一旦临床症状已经出现,应立即用大剂量的抗生素对整个猪群治疗。个体可采用注射方式,群体可采用饮水加药治疗或饲料拌料加药方式,如三甲氧苄氨嘧啶(TMP)、氟甲砜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注意:大多数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氨基糖苷类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5]。本属细菌对结晶紫、杆菌肽、红霉素、林可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等药物敏感[6]。各文献关 于敏感药物的记载不尽相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最好选用大多数人较为公认的的敏感药物。 由于该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卫生和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以减少病菌在猪群中的传播,提高猪的抗病能力。结合科学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方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6.3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 控制方案包括改善管理条件和疫苗接种以及抗生素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做到“全进全出”,以减少或消除其他呼吸道病原菌;由于副猪嗜血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尽量减少各类应激因素,如降低饲养密度、减少猪群流动、杜绝猪各生产阶段的混养状况、避免过多的疫苗注射等,可有效防止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暴发[5]。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后可暂不混群,这样也可减少疾病在猪群中的传播;同时提高舍内空气质量和卫生条件。 在副猪嗜血杆菌病严重的猪场,必要时可对猪群进行免疫。由于本病病原的血清型较多,商品菌苗效果不确定,可选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母猪接种疫苗,仔猪用抗生素预防,因为母猪接种后可为4周龄以内仔猪提供免疫保护。初产母猪进行二次免疫,分娩前6~7周和2~3周分别注射2ml/头;经产母猪每次分娩前2~3周进行免疫;小猪在7日龄和17~28日龄各免疫1次[5]。疫苗免疫是预防猪嗜血杆菌病的方法之一,我国已研制出副猪嗜血杆菌油乳剂灭活苗。但资料表明,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疫苗免疫在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率很低,疫苗的保护作用仅限于同种血清型的病原菌。使用灭活菌苗预防失败的事例就可能是因为病程中出现的菌株血清型与菌苗不同而缺乏交叉保护,也可能因为后来猪群中出现了新的菌株而失去功效。因此商品疫苗的保护效果各猪场反映不一,还不可能有一种灭活苗同时对副猪嗜血杆菌的所有致病菌株产生交叉保护力。所以采用本场未经抗生素治疗、症状较明显的发病猪组织分离病菌做自家疫苗是目前一种较好的控制措施[5]。许多猪场在猪发病严重时,选用附近的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生产的含多个血清型菌株的疫苗进行控制,临床上有一定效果[3]。 由于不少学者认为,使用自家灭活苗可比较有效地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因此在自家灭活苗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各个环节,严防散毒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
上一篇:仔猪缺铁性贫血的防治
下一篇:肾上腺素加红糖治愈母猪低温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