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规模化猪场母猪猝死经常发生。引起母猪猝死的原因较为复杂,在消化道疾病方面主要有梭菌性肠炎、增生性肠炎和胃肠扭转。现就这3种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和防制措施做一介绍,供同行参考。 一、梭菌性肠炎 该病是由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引起母猪急性死亡的一种急性毒血症。魏氏梭菌是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有A、B、C、D等型,其中A、D型能引起母猪突然死亡,而C型则可引起仔猪红痢。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炎热的夏天发病率更高,主要侵害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神经元,使母猪发生休克导致死亡。母猪梭菌性肠炎在规模化猪场呈上升趋势,由于母猪妊娠期抵抗力下降,母猪妊娠前期与中期控制喂料量导致胃酸反馈性分泌减少,十二指肠内环境DH升高、碱性增强,适宜厌氧梭菌的繁殖并致病。 1.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营养和体况良好的母猪较易发病。该病一般无先兆症状,临床可见母猪突然卧倒,抽搐,几分钟后死亡;部分病猪死前食欲减退、呕吐,精神沉郁。突然发病的母猪狂躁不安,共济失调,叫声嘶哑;多数表现急性腹围膨胀,呼吸高度困难,皮肤及两耳微紫,突然倒地,口吐白沫,肌肉颤抖,四肢划动,皮肤苍白,角弓反张,一般体温正常,38℃左右,濒死体温稍降低,呼吸急促,来不及治疗,往往在发病后的12~24小时、甚至1~2小时内死亡。 病死母猪膘情良好、皮肤苍白、腹围膨胀、凝血不良,个别也可见腹下发绀、腹部皮下水肿。部分病死猪口鼻流出血样泡沫,肛门外凸或松弛,有少量暗红色或黑色肠内容物从肛门排出;分娩母猪阴门排出有腐败气味的红色液体,死亡猪尸体很快腐烂。 病死母猪胃肠道臌气,胃内充盈,腹水量多、呈红色。剖开胃肠放出气体,可见胃中有大量食物,部分病死猪胃黏膜有出血性炎症、胃溃疡,胃黏膜轻微脱落;小肠中尤其是空肠中含有大量稀薄血色食糜,肠腔高度臌气,可从十二指肠一直到结肠,多数局限在小肠;臌气肠道充满血色泡沫性液状物,呈樱桃红至暗红色,尤以空肠、回肠及大肠前段的病变为甚;小肠浆膜广泛性弥漫性充血、出血;部分病例小肠壁变薄,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坏死;有的大肠内容物呈暗红色,黏膜脱落。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颌下、腹股沟淋巴结水肿;部分病死猪肺充血,气管、支气管内充满白色或淡红色泡沫,腹腔内有淡红色渗出液;部分死猪心外膜、心内膜以及心肌有条状或斑状出血,。肾皮质呈大量点状出血,其他脏器有散在性出血点;部分病死母猪脾脏肿大、淤血,剖面有深褐色血液渗出。 2.诊断 根据临床母猪突然死亡、腹部膨胀、皮肤苍白,剖检可见整个肠道臌气、充血、出血、多呈暗红色,刺破肠管,则会喷发出恶臭气味,肠腔内容物多为暗红色,初步诊断为梭菌性肠炎。实验室检验可取病变严重的小肠黏膜或肠系膜淋巴结涂片,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采用常规病原分离培养技术,肉、肝汤厌氧培养3-6小时后开始产气,镜检可见单个或成对的两端钝圆、无芽孢的阳性粗大杆菌。病料接种牛乳强烈发酵;接种葡萄糖血琼脂平板厌氧培养48小时,菌落直径3毫米左右,呈淡灰色,圆形、光滑、中间稍隆起,周边有时有双层溶血环。组织涂片时可见明显的无色或淡紫色的荚膜。 3.防制措施 梭菌性肠炎的防制主要在于预防,猪场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以减轻梭菌性肠炎和增生性肠炎造成的损失。这些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以及消毒等。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降低饲养密度,加强猪舍的通风,做好冬天保温和夏天防暑工作,保证足够的饮水器和饲槽数量,尽量减少各类应激因素。 (2)保持猪群稳定、均衡的营养水平,提高猪体抵抗力。 (3)猪场应加强猪舍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梭菌和胞内劳森菌等病原体常存在于猪的粪便中,而且梭菌在环境恶劣时会形成芽胞以保护自己(芽孢对干燥和许多消毒剂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一旦发生本病,梭菌会长期存留在猪舍内成为传染源,故猪舍消毒非常重要。由于魏氏梭菌和胞内劳森菌对卤素类和复合醛类消毒剂非常敏感,建议使用双链季铵盐复合碘和复合醛消毒液,在每批猪出栏后严格冲洗消毒猪舍,空置1周后再转入新的猪群。 |
上一篇:防制猪高热综合征的用药经验
下一篇:猪耳部血肿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