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制约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 3. 1 农村畜禽饲养分散,规模养殖比重小 尽管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畜禽饲养已进入由散养向规模养殖的转型期,但是当前农村零星或小规模分散养殖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特别是禽类养殖,除了以养禽为收入主业的专业户外,绝大部分农户的养禽数量都在几只到几十只之间,养殖方式以放养为主。要抓好分散饲养畜禽的动物防疫工作,就必须投入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3. 2 养殖动态变化快 尽管各级兽医防疫主管部门都要求基层防疫员建立畜禽饲养档案,对集中免疫时“三不打”及新补栏的畜禽做到及时补免。但由于养殖户随时都会销售和购进畜禽,饲养数量动态变化较快,防疫员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防疫责任区内的畜禽变化情况,必然会造成有些新补栏的畜禽漏免。 3. 3 养殖户缺乏专业知识,免疫阻力加大 部分养殖户缺乏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尽管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但仍然缺乏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动性,甚至有些养殖户不愿意防疫。从当前防疫工作开展情况来看,90 %以上的规模养殖户不接受政府组织的强制免疫。 3. 4 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不到位 从实际工作来看,动物防疫法律法规没能得到很好贯彻落实。①有些畜禽往往会出现注苗反应,轻者影响畜禽生长,重者造成死亡,补贴资金不能及时落实或难以落实,影响了防疫工作开展; ②由于基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不健全,防疫监督力量不足,农村养殖户和畜禽贩运户逃检现象较为普遍,养殖户认为有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的可以销售,没有的仍然可以销售; ③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拒绝免疫、逃避检疫的违法行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很难执行到位,甚至难以执行,对违法当事人打击不力,没有起到震慑作用。 4 、采取的对策 4. 1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在兽医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群众防疫意识还比较淡薄的情况下,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促进基层防检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县乡两级政府要将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增加投入,加强建设,完善制度,健全体系。创造稳定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提高防疫水平及对突发疫情的处置能力。同时,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动物疫情要实行网络化传输,使动物防疫工作实现数字化,为全面掌握疫情动态、科学分析问题、实现疫情溯源、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奠定基础。 4. 2 加强动物防疫监督管理 对国家规定的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计划免疫制度。对涉及重大疫病的生物制品,实行统供制度,由行政主管部门委托防疫监督检验部门统一组织,按计划免费下拨到基层。 防疫工作实行分片包干制,具体的防疫操作由聘用的兽医人员(村级防疫员) 承担,对养殖场和规模化养殖户,实行免疫报告制度。免疫后的动物实行免疫标识管理制度,村级防疫员实施免疫后发放动物免疫证,强制佩带免疫标识,详细做好免疫登记,并及时将免疫情况反馈到该片区的防疫员,防疫员据此建立免疫档案。 4. 3 保障动物防疫所需的基本资金及待遇 目前乡镇畜牧兽医员收入低,待遇差,很难确保各项畜牧兽医公益事业的开展。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取消部分收费项目和降低部分收费标准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落实经费,保证基层畜牧兽医机构的稳定。 对基层畜牧兽医站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所需人员工资及业务经费,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职工要全面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范畴,享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该享有的除工资之外的各项福利待遇。同时鼓励基层畜牧兽医站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多方位抓好收入。 4. 4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网络建设,保障民间兽医队伍稳定 合理设定各村的村级防疫员数量,每村按牲畜数量及交通等情况确定专职村级防疫员:村级防疫员由上级兽医站考核,畜牧局核发证书,确定职务资格,保证持证上岗;选举的村级防疫员应具备一定文化程度,加强对村级防疫员的培训,每年确保有3~5 d 的专业培训;提高村级防疫员的工资待遇;配备摩托车或其他交通工具,适当补助燃料费;给村级防疫员配备常规的诊疗设备和药品。 4. 5 提高动物防疫监督能力 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完善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切实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检疫,没有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的畜禽不予出具检疫证明,没有检疫证明的畜禽不准销售、宰杀和进入流通环节,同时加大对逃避检疫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法制意识,从而使养殖户由被动防疫变为主动防疫,促进兽医防疫工作开展。 4. 6 实现畜禽养殖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转变 发展规模养殖,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动物防疫和标准化生产的必然选择。为此,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养殖户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饲养转变,提高规模化饲养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