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原虫病,目前发现的弓形虫只有一种,一个血清型。国内1955年首先在福建平潭的猫和兔体内分离出了弓形虫,首先报道的猪弓形虫病是1979年上海病例,此后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最近报道的育肥猪、初产母猪、种母猪、弓形虫病发病率或繁殖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1.9%和70%~80%、61.4%。近年猪弓形虫病暴发又较多,特别是种猪,由于生活周期长,感染机会多,感染率高,天气骤冷、更换饲料等应激容易诱发疫情。2009年8月下旬辽宁地区某猪场发生的一次种猪的疫情,发病率、死亡淘汰率很高,现将有关情况加以报告。 1 病原体 弓形虫在宿主体内因寄生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各异。在其整个发育过程中分为5种类型,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其中滋养体和包囊是在中间宿主(人、猪、狗、猫等)体内形成的,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是在终末宿主(猫)体内形成。 2 流行病学 弓形虫病以肉猪多发,本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以7、8、9月高温、闷热、潮湿的暑天多发,大多为散发。本病一般可通过下列感染途径感染:①通过胎盘、子宫、产道、初乳感染;②通过采食被弓形虫包囊、卵囊污染的饮料、饮水或捕食患弓形虫病的鼠雀等感染;③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伤口感染。 3 发病情况 该养猪场存栏种母猪1920头,8月11日下午更换妊娠后期饲料,12日种猪开始发病,截止8月18日流产28窝,因病死亡淘汰妊娠母猪12头,公猪1头,自8月19日开始,采用综合措施,至8月25日疫情被全面控制。整个疫情期间可见的流产胎猪达66窝、发病妊娠猪426头、死亡淘汰种猪113头。但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自始至终没有发病,肥育仔猪仅在疫情后期个别发病。疫情发生初期被认为是传染病,因而应用卡那霉素、青霉素、病毒灵、磺胺-6-甲氧嘧啶、氨胆注射液、清热解毒注射液等药物治疗,但均无效。 4 主要症状 以贫血、低热、妊娠猪流产、厌食、呼吸困难为特征。种母猪大部分贫血,病猪皮表发绀或有紫斑、部分黄疸,严重者喘气,出现症状后8~72小时死亡,母猪流产后症状减轻,甚至自行康复。个别猪康复后头颈歪斜,病猪体温上升到40.5~42℃,稽留7~10天。减食或废食,粪干带粘液(仔猪多见水样腹泻),有的便秘、下痢交替。严重时呈犬坐式呼吸,流鼻液,有时咳嗽。有的猪发生呕吐,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末期在耳翼鼻端、下肢、股内侧及腹部出现紫红斑和小出血点,最后卧地不起,呼吸极度困难,体温下降而死亡。怀孕母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废食、昏睡数天后流产、产出死胎或弱仔。 5 解剖变化 解剖8头母猪,其中4头贫血、5头黄疸、2头皮肤发绀、1头脾脏肿胀,其他脏器变化非常一致,如肝脏肿胀、黄色,肝、脾、肾和肺有粟粒大小的灰黄色坏死灶和坏死点,肺脏严重水肿肿胀,间质增宽,有针尖至粟粒大出血点和灰白坏死灶,切面流出多量带泡沫液体。流产胎儿皮肤上有点状出血、略水肿、肝脏灰黄色、肿胀、易碎,脾脏边缘出血,肾脏充血、出血、略水肿,心内膜出血,脑膜充血,未见淋巴结眼观病变。肾、脾有灰白色坏死灶和少量出血点,盲肠和结核有少量黄豆大凹陷的溃疡。胃底出血,有溃疡。全身淋巴结肿大,灰白色、切面湿润,有粟米大灰白色或黄色坏死灶和大小不一出血点。 6 实验室检验 6.1 细菌分离培养:无菌取典型病变,肺、脾等接种鲜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48小时,均未见细菌生长。 6.2 猪瘟兔体分离试验:取病死猪肺、脾混合均浆按文献进行猪瘟兔体分离试验,结果为阴性。 6.3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取肺门淋巴结、肝、脾等涂片经瑞氏染色10min后,再用姬姆萨氏染色过夜,镜检,结果在肺门淋巴结触片中发现多样粗形,椭圆形的方形体,说明细胞浆呈浅黄色,核呈红色,偏于机体一端。 6.4弓形虫病血清检查:取10头病猪(种猪、肥猪的血清及场内犬,猪血清各3份应用ELTSA和间接血凝进行抗体检查,结果全部为阳性(ELSA法抗体效价大于等于1:200判为阴性,间接血凝法抗体效价大于等于1:50判为阳性)。 6.5 虫体分离 6.5.1病料处理:取病死猪肝、脾、肺的淋巴结等组织,10g,磨碎后加生理盐水10-20ml制成乳汁,过滤,将滤液3000r/min,离心10min,弃去上清夜,取沉淀物加生理盐水悬浮后再3000r/min,离心10min,取沉淀物加50ml生理盐水悬浮,并加青链霉素各2000IU(UG)。4℃度冰箱保存备用。 6.5.2虫体分离:将处理好的病料腹腔接种小鼠5只,每只1ml,使其饲养,结果接种小鼠均于10-20天发病,于25天死去,表现被高,脱水增加,消瘦,病变为肺出血,肝肿大,取肝、脾、脑、肺、腹水深,先按6.3方法染色后,被检结果在脑、肝、肺触片中发现弓形虫滋养体。 |
上一篇:猪急性病毒病口蹄疫的防治
下一篇:冬季猪病毒性腹泻的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