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3日,农业部在京召开全国畜牧兽医工作会议。记者从全国畜牧兽医工作会议上获悉,2010年,畜牧兽医工作难题多,任务重,但亮点多,成效大。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奶业恢复步伐加快,饲料工业持续增长,动物疫情总体平稳,全年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实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做出了突出成绩,为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和管理通胀预期做出了重要贡献。预计2010年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达到7850万吨、2760万吨、374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6%、1.5%、0.2%,肉蛋奶市场供应充足,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消费。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指出,2010年畜牧兽医工作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积极有力应对突发事件,扎实稳妥推进各项工作,成绩来之不易,各项任务都已圆满完成。通过综合施策,着力稳定主要畜产品生产,保障了主要畜产品有效供给;抓住标准化规模养殖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两个关键环节,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集中精力破解草原难题,草原政策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强化饲料、兽药和生鲜乳监管,圆满完成"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圆满完成"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艰巨任务;首次成功举办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新型兽医制度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建成国际认可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广州亚运会马术比赛成功举办奠定坚实基础。今年以来,养殖和收购站环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生鲜乳质量安全事件;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期间,肉蛋奶实现100%安全供应,全国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爆发性流行。 高鸿宾说,纵观"十一五",畜牧兽医工作亮点纷呈,现代畜牧业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五年来,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肉蛋奶产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13.1%、13.2%、30.6%。标准化规模养殖加速发展,生猪、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29个和20个百分点。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扩繁场、改良站为支撑,检测中心为保障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区域优势进一步显现,生猪、蛋鸡和奶牛优势产区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2%、67.7%和88.3%。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饲料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较高水平,生鲜乳三聚氰胺检测连续2年合格率100%,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合格率比2005年提高17.9%,动物产品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连续4年下降,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项目区植被盖度提高12个百分点,鼠虫害危害面积下降15个百分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我国无牛瘟状态得到国际认可,2009年4份以来全国已连续19个月未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009年5月以来全国连续18个月未发生亚洲I型口蹄疫疫情。兽医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兽医工作体系和兽医工作队伍基本建成,以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为主体的新型兽医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兽医国际交流合作空间不断拓宽,我国成功恢复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合法权利和地位,有关人员成功当选OIE亚太区副主席和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有关实验室成为国际参考实验室。 高鸿宾强调,畜牧业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十二五"畜牧兽医工作将面临诸多挑战。从发展要求看,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化步伐加快和生活水平提高,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保障肉蛋奶供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从外部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通胀预期管理的压力加大,畜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波动的诱因越来越多,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各种影响因素日趋复杂。从产业自身看,生产方式总体还比较落后,标准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不高;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手段和产业调控机制还不够完善;影响安全的因素众多,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全国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牧区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草原保护建设和牧区经济发展任务艰巨。从疫情形势看,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点状散发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自然灾害频发使得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全球范围动物疫情加重,周边国家疫情频发,境外疫情威胁难以有效缓解。 |
下一篇:河北省科学谋划蛋鸡业发展整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