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兽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控策略

日期:12-05 作者:阳光畜牧网- 小 + 大

    前言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对养禽业来说已不是新病。1962年由Gosgrove首先发现该病,并将它称之为“禽肾病”。IBD的第一个病例发生于美国特拉华州一个叫做甘布罗的小镇,1962年Winterfield分离到该病的病原,即一种birna病毒。1970年,Hitchner提议将该病定名为IBD。此后,该病广泛传播,迅速传遍世界各国,可以说凡是养禽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二即IBD是引起肉鸡和产蛋鸡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985年,美国出现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株,这给IBD的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1987年欧洲又出现了所谓的IBDV超强毒株(vvIBDV )。
  因此,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个疾病,以便更好地利用英特威公司的产品来有效控制这个疾病。致病机理
  鸡摄入IBDV后,究竟有那些器官被病毒感染?病毒在体内是如何分布,在哪里复制?以及抗体对病毒有何影响?抗体以及不同器官对疫苗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IBD通常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显然,对于消化道感染而言,病毒最先接触的部位是肠道。攻毒感染后4~5小时,即可以在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尤其是肠道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检测到病毒。
  从肠道部位开始形成初期的病毒血症,虽然此时IBDV在肠道只进行少量的复制,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肠道是病毒与鸡的血液真正直接接触的地方。病毒通过肠道进入门静脉系统,而营养物质也是通过门静脉系统从肠道摄入并进入肝脏。在感染后5小时,已经可以在肝脏,尤其是枯否氏细胞中检出病毒。肝脏中有分化的巨噬细胞,可作为滤器使用,过滤从肠道中摄取或吸收的营养物质和病原。因此枯否氏细胞可能也会捕捉一些IBDV,而从肝脏出来的其余病毒则进入主循环系统,随后病毒经过心脏,并由此扩散到法氏囊。在感染后11~13小时,即可在法氏囊检测到病毒。法氏囊是该病毒真正的主要靶器官,因为在法氏囊可发现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而IBDV主要在这些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内复制,由此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也是严重的病毒血症。
  有科学家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法氏囊,或者采用可破环B淋巴细胞的化学试剂处理法氏囊,发现经上述方法处理过的鸡其体内的IBDV减少了约1,000倍。这一点解释了IBD主要是发生于幼龄鸡的疾病,因为大龄鸡的法氏囊已经退化,已没有部位让IBDV进行真正的复制以达到严重的病毒血症。一旦发生病毒血症,IBDV会扩散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尤其是脾脏、胸腺和二级淋巴组织,在感染后16小时,即可以在各个脏器检测到IBDV。另外,必须明白的重要一点是,如果IBD趋于全程发生,并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则IBDV就必须进入法氏囊。如果IBDV不能到达法氏囊,则病毒复制不能进行,也不会有严重的病毒血症,也就不会发生IBD。同样道理,IBD弱毒活疫苗也必须到达法氏囊才能诱发免疫力。对于商品代雏鸡,其体内有针对IBDV的高水平特异性循环抗体,也就是所谓的母源抗体,其可采用油佐剂灭活疫苗免疫种鸡所诱导获得。
  在血液中循环的母源抗体可以阻止IBDV进入幼龄雏鸡的法氏囊。如果法氏囊在10日龄前受到感染,则可导致法氏囊严重损伤,并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不幸的是,这些母源抗体不能区分疫苗毒和野毒,因此母源抗体也可能会阻止疫苗毒进入法氏囊。如上所述,如果疫苗毒不能进入法氏囊,则该疫苗不能诱发免疫力。那么这些母源抗体的作用是什么呢?
  正如上面提及的那样,IBDV首先与血液接触是在病毒穿过肠道进入门静脉系统时,如果血液中存在循环抗体,则其中一些病毒可以被中和;其结果是较少的病毒进入和经过肝脏,而进入法氏囊的病毒则更少,这意味着病毒血症更轻微。另一方面,如果循环抗体水平较高,足以完全中和体内的所有IBDV,也就不会有IBDV进入法氏囊。如果没有IBDV到达法氏囊,也就不会发生IBD,或者所接种的疫苗也不会产生任何免疫力。  
  另一个需讨论的问题是IBDV弱毒株和超强毒株的差异。如上所述,IBD是一种经消化道途径感染的疾病,IBDV可在多个部位复制,尤其是在法氏囊内进行高水平的复制。对于IBDV弱毒株来说,病毒的复制处于低水平,尤其是致弱的IBDV疫苗毒株。相反,所谓的IBDV超强毒株,其病毒的复制处于特别高的水平,该病毒在各个部位的扩增和复制都明显增加,这样有大量的病毒进入法氏囊,法氏囊内复制的病毒大量释放出来,最终引起严重的IBD症状。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与IBDV弱毒疫苗株相比,这种IBDV超强毒株需要更高水平的抗体才能中和,才能阻止IBDV感染法氏囊。
  我们进行了一项比较研究,其中比较了属于同一血清型的3个IBDV毒株,其唯一差异在于毒力。这些毒株分别是IBDV致弱株,强毒株和超强毒株。
    如果分别以上述3个IBDV毒株感染5周龄SPF鸡(即无IBD抗体的鸡),一般致弱株不会引起SPF鸡死亡,强毒株可引起83%的死亡率,而超强毒株则可引起 100%的死亡率。此外试验还发现,于感染后48小时,各种毒株感染鸡均不表现症状和病变;到感染后64小时,超强毒株已经可引起鸡只死亡。而对于强毒株,鸡只表现轻度精神不振,但没有鸡死亡。这只是高水平复制后IBDV超强毒株感染的一种症状表现,其病情更为严重。到感染后72小时,强毒株感染鸡也开始出现死亡,这种情况可持续到感染后88小时,此时弱毒株并不引起任何症状,但强毒株和超强毒株均可引起急性症状和鸡只死亡。
  法氏囊病变
  如前所述,法氏囊是IBD的主要靶器官。IBDV感染法氏囊后进行大量复制,并引起法氏囊一定的病理学变化。如果我们了解这种病理学变化,那么在剖检时就可以知道疾病处于那一个阶段。
  急性感染时法氏囊极度肿大,呈冻胶样。在感染后3天,法氏囊开始变大,重量也增加。通常在感染后第4天,法氏囊的重量为原来的两倍。感染后5天,法氏囊开始萎缩,恢复到原来的正常量。到感染后8天,法氏囊已萎缩,其重量仅为原重的三分之一。

上一篇:我国猪常见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对策

下一篇:鸡白血病及其综合防控措施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