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海南省被列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省份,同时海南也是全国唯一以全省区域建设无疫区示范区的省份。10年来,农业部和海南省政府先后投入1.5亿元,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四大工作机制”,构建“六大体系”,取得了连续10年重大动物疫情零发生,畜禽产品实现从调进到调出的历史性转变,以及畜牧业发展走上生态循环农业之路等显著成效。海南无疫区已成为推动海南畜产品出口出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响亮品牌。 创新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四大工作制度 ——强制免疫“五保”机制。即市县政府保投入、兽医部门保质量、乡镇政府保密度、村委会保到户、层层监督保效果。海南省在推行“五保”机制中,明确了各级政府的主要责任就是保证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及部署、监督防控工作措施的落实,各级兽医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疫苗的供应和质量管理,乡镇政府要全力做好本乡镇春秋季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和发动,各村委会在乡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村级防疫员的力量,全面实施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做到强制免疫“四不漏”,即“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为了确保春秋防控物防疫工作的落实,省、市县成立督导组,强化动物防控工作的督导。 通过推行“五保”机制,海南省实现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五化”目标,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责任化和公开化”。在抓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新城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同时,该省还把狂犬病列入强制免疫的范畴,确保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 ——免疫抗体效果考核制度。海南省在注重强制免疫密度的基础上,强化了免疫效果监测,将抗体监测结果作为衡量各市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根据免疫抗体监测结果评价动物群体免疫保护水平,科学指导免疫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重免疫注射数量,轻免疫质量效果的传统工作格局。据统计,2008年全省检测口蹄疫免疫抗体共30352份、合格27135份、合格率89.4%。 ——动物疫情监测报告制度。海南省以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为主要手段,完善动物疫情监测报告制度。在开展面上监测的同时,着重对规模畜禽养殖场、种畜禽场和曾经发生过疫情的地区以及屠宰场、交易市场、易感野生动物分布等重点地区和关键部位开展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作出动物疫情预警预报。此外,该省农业厅还制定和完善了全省疫情报告和监管工作制度,按照《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把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和常规动物疫情的监管纳入了正常的监管范围,明确规定重大动物疫情按国家要求立即逐级上报,对常规动物疫病,各市县除了按照农业部规定的疫情网络报告外,每半月要向省农业厅报告。与此同时,建立全省范围内的动物疫情举报电话,24小时受理举报,并及时派出有关部门人员进行实地核查和处理。 ——申报检疫和产地查询制度。海南省依法对引入外来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申报检疫和产地查询制度。单位或个人必须事先向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提出检疫和产地查询的申请,并凭《答复书》从事引入省外动物及动物产品。省外动物及动物产品在抵达指定引入口岸时,接受监督检查、车辆消毒、抽样检测,属于继续饲养的,还要接受隔离观察。同时,加强各口岸的监督检查,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引入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实施全程监管,防止外来动物疫情的传入。据统计,2005~2008年全省共检出6批次计2168头/只(其中,仔猪690头、山羊1478只)携带或曾经感染口蹄疫抗原外来山羊和仔猪,经实验室检测确诊后,对这6批仔猪和山羊进行扑杀与无害化处理。 全面建设健全动物疫病六大防控体系 ——兽医工作体系。目前,海南省级和市县已分别成立了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形成了完善的行政管理、技术支撑、监督执法等三大兽医工作机构,明确了兽医机构的工作职能和独立执法主体,并在各自的职能范围中开展无疫区工作。全省建立了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近年来,海南省省级、市县、乡镇三级动物疫病监测、诊断、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省级兽医实验室具备了口蹄疫等35种动物疫病56个参数的检测能力;三亚市兽医实验室具备了口蹄疫等9种动物疫病13个参数的检测能力;儋州市兽医实验室具备了口蹄疫等16种动物疫病24个参数的检测能力;其他市县兽医实验室具备了口蹄疫等9种动物疫病13个参数的检测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兽医技术支撑的能力,该省正在投入资金1.16亿元,建设国内一流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集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报、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为一体的具有监管有力、反应快捷、综合功能强大、覆盖全省的预警预报工作平台。该中心将于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 |
上一篇:我国加大力度推进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下一篇:首家猪粪发电项目落户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