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猪瘟流行病的新特点 近年来,猪瘟地方流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为非典型,并出现了亚临床感染、母猪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先天性感染等流行新特点。 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发生于生产母猪,其本身呈隐性感染,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根据感染仔猪日龄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 1.1带毒母猪综合症 带毒母猪综合症又叫猪瘟胎盘感染,感染隐性猪瘟的带毒母猪,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猪出生后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出血斑块,皮下水肿的症状。病仔猪常在2~3天内死亡,致死率很高。一般不发生水平传播,发病率的高低与带毒母猪的多寡有关。该病的剖检病变与典型猪瘟有相似之处,但病变程度较轻。典型病变出现的概率较少,如在咽喉、肾、膀胱黏膜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小点,淋巴结出血、充血和水肿;胃肠道有出血、充血和水肿,有出血性炎症。 1.2晚期侵袭性猪瘟 晚期侵袭性猪瘟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这种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病状。表现为体温升高41℃左右,厌食。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后期由于肛门失禁,粪便沿着后腿淌下,恶臭异常。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瘀血。治疗无效,疗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终。剖检的主要病变是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肠段有溃疡,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仅有部分病猪的肾、膀胱黏膜出血。 2、猪瘟流行病的治理措施 2.1 加强猪瘟的诊断 及时准确诊断对遏制猪瘟流行非常重要,延误诊断会造成严重损失或更大的流行。典型猪瘟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诊断,非典型猪瘟由于症状不明显和缺乏特异性特征,通常依靠实验室来诊断。实验室检验有血液学检查、细菌学检查、病毒学诊断、免疫酶联吸附试验、猪接种试验、兔体相互免疫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IHA)。中大型猪场发生猪瘟,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在临床实践中,猪瘟的诊断一定要依靠实验室。猪瘟荧光抗体试验是比较好的诊断方法,该方法既快速又客观准确,在临床中应用很多,准确性很高。间接血凝试验可用于猪瘟血清抗体的测定,也可用于有关猪瘟试验项目和猪瘟疫苗检验前对所用试验猪体内抗体的检测,尤其用于猪瘟防疫效果的检测,既方便又易于推广,可节省不少人力、物力和时间。 2.2及时处理疫情 猪场一旦发生猪瘟,应迅速对病猪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全场上下用2%~3%的火碱紧急消毒。对病死猪在获得诊断信息和采取检验病料后,应及时进行掩埋等无害化处理,以减少病原体的散播。通过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精心饲养管理,提高病猪及假定健康猪的抵抗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为防止疫情向外扩散,造成更大的损失,应及时封场,禁止人员随意出入,必须出入的需消毒后方可。到目前为止,猪瘟无特效治疗方法,有条件的可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但由于用量较大,成本高,群体较大应用时受到限制,除非贵重猪才予使用。此外,还有中药疗法、砒霜卡耳、细胞因子疗法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仍然是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紧急接种,根据猪只的体重、病情等决定疫苗使用剂量。一般的未出现症状的猪(体重35千克左右)4~6头份,有症状的8~10头份;体重50 千克左右的,10~30头份。通过占位原理,使病情逐渐得当控制。同时,为了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在用疫苗紧急接种同时,可进行对症辅助治疗,如退烧、补液、健胃等,为防止继发感染,可投予抗生素。 2.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2.3.1种猪集中统一免疫 种公猪、种母猪一年两次集中统一免疫,每头种(公、母)猪每次接种4~6头份;仔猪21~25日龄左右进行首次免疫,每头仔猪接种2~3头份;50~60日龄左右加强免疫,每头猪接种3~4头份。 2.3.2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 种公猪一年两次集中免疫,每次接种4~6头份;种母猪断奶后与其仔猪同时免疫,母猪接种4~6头份,仔猪接种2~3头份,仔猪50~60日龄左右加强免疫,每头猪接种3~4头份的免疫接种程序。 2.3.3超前免疫 在疫区有些猪场为了控制仔猪早期感染猪瘟,在仔猪吸吮初乳前进行免疫(即超前免疫),每头猪注射1~2头份,注射后1~2小时让其自由吮奶,第二次免疫在30~40日龄左右进行,每头接种3~4头份;种公猪、种母猪一年两次集中统一免疫,每头种(公、母)猪每次接种4~6头份。 |
上一篇:肉鸡多病因呼吸道病的控制
下一篇:肉羊繁殖障碍原因及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