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仔猪腹泻是引起刚出生仔猪死亡的常见原因,也是养猪场较难控制的疾病之一,引起新生仔猪腹泻的原因很多,而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所引起的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也称仔猪黄、白痢)是最为常见的腹泻病之一,给养猪业可造成极大危害和经济损失。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数小时到7 d内的仔猪,以1~3 d仔猪最为常见,一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尤其以头胎青年母猪所产仔猪的发病率为最高,发病急,死亡率也高。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一般发生于10~30 d的仔猪,尤以10~20 d的仔猪发病较多,也最为严重,1月龄以上则很少发病,该病发病率较高,而死亡率相对较低,但会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出现僵猪。本人在会宁某猪场调研期间,遇到了两起以仔猪腹泻、不吃乳,精神沉郁为特征的病例,经诊断为仔猪黄、白痢,通过综合防制措施,该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报告如下。 病例1: 会宁某猪场分娩区二栏4母猪产仔42头,2日龄时有6头仔猪开始发病求诊。 病例2: 会宁某猪场分娩区四栏12头母猪产仔132头,18日龄时,有21头仔猪发病求诊。 (一)临床症状 病例1 会宁某猪场分娩区二栏的6头2日龄的仔猪发病后表现为: 排黄色液体粪便,粪便如水,有腥臭味,肛门松弛,排粪失禁,粪水污染尾、会阴、臀部和后肢等。病仔猪衰弱,常昏睡,捕捉时尖叫。病猪精神不振,不吮乳,T 39 ℃。一病猪未见下痢就突然衰弱无力,结膜贫血,呼吸快速,卧地不起,不久昏迷死亡。3 d后有一病猪被毛粗乱无光,皮肤松弛,肚腹蜷缩,不吃奶,喜饮污水,眼球凹陷,走路摇晃,最终卧地不起,昏迷而死。 病例2 会宁某猪场分娩区四栏的21头仔猪18日龄时发病,临床表现为:有的病初仔猪体温、精神、食欲均接近正常,但拉白便或灰白色的稀粪,而且恶臭,尔后腹泻、食欲消失,引起机体脱水、衰竭,生长发育迟缓,最后虚脱而死。有的粪便呈糊状稀粪,精神沉郁,皮毛粗乱,消瘦,畏寒,厌食,眼结膜苍白,T 39.5 ℃。有的粪便呈乳白、灰白色或黄白色浆状,气味腥臭、粘腻,体温不高,被毛粗乱,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不洁。 (二)病理剖检 病例1 病猪死后进行了剖检, 剖检结果主要表现在:病死猪脱水严重,皮下水肿,肠道膨胀,内有大量黄色液态内容物和气体,十二指肠黏膜多呈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十二指肠最明显,空肠、回肠次之。肠黏膜肿胀、充血、肠壁变薄,肠管松驰。肠系膜淋巴结有点状出血,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 病例2 对病程长短不同的仔猪死后分别进行了剖检,剖检后所表现的相同症状是:都可见卡他性肠炎病变,肠内容物呈糊状,灰白色,肠系膜淋巴结肿胀。不同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病程短的猪胃内有乳凝块,肠内有气体和稀薄食靡,部分黏膜充血,大部分黏膜苍白,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水肿。病程长者除消瘦和脱水等变化外,胃肠空虚,或有少量食靡和气体,黏膜稍见潮红,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三)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诊断为大肠杆菌病,病例1为仔猪黄痢,病例2为仔猪白痢。 (四)药物治疗 发病早期用庆大霉素4万~8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2~3 d。病情好转后,改用微生态制剂灌服4~5 d。对脱水的病猪灌服了补液盐,适量加入维生素、葡萄糖,1 d4次,早两次晚两次,药液现用现配。对病情严重的仔猪, 使用2.5%恩诺沙星2.0 ml/k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 mg,另加10%维生素C 1~2 ml,配合肌肉注射。对仔猪出现腹泻的,用少量的阿托品即可。治疗结果总结如下表: 表1 治疗结果汇总表
(五)预防免疫 对母猪的免疫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是疫苗免疫,初产母猪场及发病较严重的猪场在产前40 d和20 d各接种一次三价灭活苗或双价基因工程苗。第二是患病仔猪粪便免疫,是在母猪产前40 d和20 d,将收集到的该病仔猪新鲜粪便混入饲料中,各喂1次。第三是药物预防,母猪产前7 d及产后当日各注射长效抗菌药1次或青霉素800万单位混合链霉素 200万单位注射,2次/d,于产前产后各注射3 d。 仔猪的免疫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用微生态制剂喂仔猪,即用益生素于吃乳前灌服,然后再哺乳;其二是用药物预防,在仔猪吃奶前灌服抗菌药,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并根据情况连用2~3 d,每天2次;还可在出生后 2~3 d及7~10 d各注射牲血素1~2 ml,并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
上一篇:仔猪油皮病的防治
下一篇: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预防及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