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及血浆中引起的一种血液传染病。尤其是随着奶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该病的发生不断增多,不仅引起奶牛的死亡,而且引起奶牛的生长发育缓慢,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损失。 近年来,在不同地区出现了高热不退,用抗生素等消炎药和退热药治疗无效,继而出现贫血,感染,消瘦,后期有红色尿液等特征,经实验室化验确诊为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以适宜的蚌、蚊、蝇等吸血虫作为传播媒介而散布病源,一般多发于5~10月份。 一、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升高,保持在39.5℃~41.8℃之间,长期不退。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病感。病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呼吸和心跳加快,心音区扩大,可在肌瘤部听到,结膜潮红、流泪。以后体温升高到40℃~42℃,鼻镜干燥,精神萎靡,可视黏膜苍白或呈黄红色,食欲废退,反刍停止,欠腰缩肢,初便秘,后稀便或两者交替,粪便中带有粘液或血红色。心跳亢进,血液稀薄,不易凝固,尿呈浓黄或绿黄,尿频但无血尿。后期眼睑、尾根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血斑,并且出现血红蛋白尿,尿呈红棕色或棕色,病牛显著消瘦,严重者全身发抖,站立不稳,行走时摇摆颤栗,甚至卧地不起或前肢爬行,后肢拖地,如不及时治疗,常在病后1~2月死亡。怀孕牛发生流产、早产、胎衣不下等。 二、实验室检验 (一)直接涂片镜检 静脉无菌采血,取1滴血用生理盐水稀释涂片,直接在400倍显微镜下镜检,病例1的牛可见到40%左右的红细胞变形,病例2中的牛可见到70%的红细胞破裂或变形,呈锯齿状和星芒状,胞浆中和细胞壁上有大量的小点浮动和附着。 (二)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白细胞数量减少,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淋巴细胞增多。 (三)染色镜检 用瑞氏染色液染色后镜检,在油镜下观察,可见锯齿状、星射状等不规则的红细胞,染色的附红细胞体呈深蓝色,红细胞边缘或者胞浆中可见数个附红细胞体,大小不一,有圆形、椭圆形、月牙形,直径大约为红细胞的1/8~1/5。 三、剖检特征 主要表现为血液稀薄死后躯体消瘦,胸肢部皮下水肿,淋巴结肿大。皮下结缔组织苍白或黄染,可视黏膜黄染,内脏各浆膜有出血点。脾脏肿大2~3倍,肝肿大,质软如泥。血液稀薄如水,色淡、不易凝固。皮下组织及肌间水肿、黄疸。多数有胸水和腹水,胸腹脂肪、心冠沟脂肪轻度黄染。 四、诊断 根据本病临床症状,流行特点等可初步诊断,采用实验室化验。血液检查血液压片取静血(或抗凝血)一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在400~6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能观察到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和游离在血浆中的球形、椭圆形、环形及杆形闪光虫体。被感染的红细胞失去球形立体形态,边缘不整而呈齿轮状、星芒状、不规则多边形等。 五、治疗 1.用咪唑苯脲。本品治疗效果好,副作用低,是治疗奶牛虫病和附红细胞体病的首选药物,但价格贵。每千克体重2 mg,一般一次可以治愈。严重的隔日再用一次即治愈。 2.也可用血虫净或贝尼尔。每千克体重注射3.5~7 mg。用注射用水配成5%液,作分层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也可用生理盐水配成0.5%~1%的静脉注射。有的牛按治疗剂量给药后,可出现轻微的副反应,如起卧不宁、肌肉震颤,但很快消失。也可用阿托品。对体质差的或病重牛可同时进行强心,补液等对症治疗。 3.内服灭焦敏片.对病按10~15 kg体重服1片,1次/d,连用3~4 d;对重病牛还应同时进行强心,补液等对症疗法,以提高治疗率。此焦敏对牛泰勒焦虫有特效,对其他焦虫病也有效,治疗率达90%~100%。 4.黄色素.按每千克体重3~4 mg配成0.5%~1.0%溶液静脉注射。 5.输液强心。对重病牛还应输液强心抗消炎等。可选用5%生理盐水1 500~2 000 ml,25%葡萄糖500 ml,5%Vc40~60 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