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病防治

羊蓝舌病的防治(1)

日期:08-18 作者:佚名- 小 + 大

    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消瘦,口、鼻和胃黏膜的溃疡性炎症变化。由于病羊,特别是羔羊长期发育不良、死亡、胎儿畸形、羊毛的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
    本病的分布很广,很多国家均有本病存在,1979年我国云南省首次确定绵羊蓝舌病,1990年在甘肃省又从黄牛分离出蓝舌病病毒。
    病原:蓝舌病病毒(Blue tongue vires)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为一种双股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
    羊肾、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BHK-21)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也可用核酸探针进行鉴定。
    流行病学:绵羊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以1岁左右的绵羊最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的易感性较低,多为隐性感染。
    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愈绵羊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牛,这些带毒动物 也是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Melphagus ovinus)也能机械传播本病。公牛感染后,其精液内带有病毒,可通过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染给母牛。病毒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
    症状:潜伏期为3~8d病初体温升高达40.5~41.5℃,稽留5~6d表现厌食、委顿,落后于羊群。流涎,口唇水肿,蔓延到面部和耳部,甚至颈部、腹部。口腔黏膜充血,后发绀,呈青紫色。在发热几天后,口腔连同唇、齿龈、颊、舌黏膜糜烂,致使吞咽困难;随着病的发展,在溃疡损伤部位渗出血液,唾液呈红色,口腔发臭。鼻流炎性、黏性分泌物,鼻孔周围结痂,引起呼吸困难和鼾声。有时蹄冠、蹄叶发生炎症,触之敏感,呈不同程度的跛行,甚至膝行或卧地不动。病羊消瘦、衰弱,有的便秘或腹泻,有时下痢带血,早期有白细胞减少症。病程一般为6~14d,发病率30%~40%,病死率2%~3%,有时可高达90%。患病不死的经10~15d痊愈,6~8周后蹄部也恢复。怀孕4~8周的母羊遭受感染时,其分娩的羔羊中约有20%发育缺陷,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足、回沟过多等。
    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但一般比较轻微。
    牛通常缺乏症状。约有5%的病例可显示轻微症状,其临床表现与绵羊相同。
    病变:主要见于口腔、瘤胃、心、肌肉、皮肤和蹄部。口腔出现糜烂和深红色区,舌、齿龈、硬腭、颊黏膜和唇水肿。瘤胃有暗红色区,表面有空泡变性和坏死。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肌肉出血,肌纤维变性,有时肌间有浆液和胶冻样浸润。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黏膜及心肌、心内外膜均有小点出血。严重病例,消化道黏膜有坏死和溃疡。脾脏通常肿大。肾和淋巴结轻度发炎和水肿,有时有蹄叶炎变化。
    诊断: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临床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群特异性,可用于病的定性试验;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采用DNA探针技术。
    牛羊蓝舌病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防制:对病畜要精心护理,严格避免烈日风雨,给以易消化的饲料,每天用温和的消毒液冲洗口腔和蹄部。预防继发感染可用磺胺药或抗生素,有条件时病畜或分离出病毒的阳性畜应予以扑杀;血清学阳性畜,要定期复检,限制其流动,就地饲养使用,不能留作种用。
    严防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库蠓),作好牧场的排水工作。
    在流行地区可在每年发病季节前1个月接种疫苗;在新发病地区可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目前所用疫苗有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以弱毒疫苗比较常用,二价或多价疫苗可产生相互干扰作用,因此二价或多价疫苗的免疫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

上一篇:山羊病毒性关节炎-脑炎的防治

下一篇:奶牛恶性卡他热的防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