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鹅流感 鹅流行性感冒是由鹅流感志贺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渗出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为鹅渗出性败血病,简称为鹅流感。 [病原]本病的病原体是鹅流感志贺氏杆菌,细小杆菌,独立或成对排列,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无荚膜、不运动,在鹅心血、心包液、肝脾肾纤维蛋白渗出物及鼻腔分泌物中均可见到该菌,以心包掖、肝脾为最多。菌体长丝状,大小可达7-13 X0:5微米,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适宜在37-38℃温度生长,低于15℃不能生长,对热的抵抗力极弱,56℃5分钟即可致弱,本菌对鹅的致病力最强,鸡鸭不能致病。 [流行病学]常发生于春秋两季,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发病,开始是幼鹅出现,后可使成鹅感染,幼鹅死亡率可达 90-100%,流行一般在2-4星期后才能停止蔓延,其他家禽不感染本菌。 [临床症状]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羽毛松乱、离群、缩颈、蹲伏、呼吸困难、摇头、流鼻水,呼吸时有鼾声,时而甩出鼻腔粘液,头脚发抖,死前出现下痢,病程2-4天,严重者脚部麻痹,不能站立行走,即使站起来也要翻倒。 [病理解剖]浆液性,纤维索性心包炎,心内膜及心外膜瘀血出血,鼻腔内有少量粘液,气囊、肺表面、气管粘膜有纤维素样渗出物,肝脾肾瘀血、肿大、脾表面有粟粒大灰白色坏死灶,肠粘膜充血出血。 [诊断]可根据全身性败血症及浆膜气囊的纤维素性炎症变化及心血、肝、脾组织的细菌学检查而确诊。 [治疗]可用青霉素、磺胺治疗效果很好。 磺胺嘧啶每只每次二分之一片(0.25G)每隔4小时服四分之一片。20%磺胺噻唑第一次肌肉注射1ml,隔4小时注射0.5ml.氯霉素:肌注每次每只12-15毫克,每天2次,一般经4次即可痊愈。 (十)鹅口疮 鹅口疮是一种酵母状真菌引起的真菌性口炎或念珠菌病,是一种消化道上部的真菌病,各种家禽和动物都能够感染,主要发生在鸡鹅和火鸡,其特征为上部消化道口腔、喉头、食道嗉、粘膜形成白色假膜和溃疡,有时也可蔓延侵害胃肠粘膜。 [病原]本病的病原体是酵母状真菌,珍白色念珠菌,属于酵母菌群,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菌体宽度为2-5微米,长为 50—500微米,除菌丝体外,还有酵母状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直径3-5微米,一般培养基能生存,也能在马铃薯、胡萝卜、甜菜上生长,本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甘露糖,产酸不产气,筋胶穿刺生长为短绒状至树枝状而不液化。 [流行病学]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发生在鸡、鹅、火鸡、珠鸡和鸽等禽类,猪牛和人也可被感染,不论何种畜禽幼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老龄高,饲养管理不好,饲料配合不当,维生素缺乏,导致抵抗力降低,天气湿热都是促使本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也可通过鸡卵传染。 [临床症状]食欲减少、精神萎顿、羽毛松乱、眼脸口角可见痂皮样病变,腿有皮肤病变,U腔、舌面可见溃疡坏死,由于上部消化道受损害,吞咽困难,嗦囊胀大,触诊松软有痛感,压之有气体或有酸味的内容物排出,鸽常常出现下痢,逐渐消瘦,死前出现痉挛状态。 [病理解剖]嗦囊粘膜增厚,表面见有灰白色,圆形隆起的溃疡、粘膜表面常见有假膜性斑块和易刮落的坏死物。口腔和食道粘膜上的病变常形成黄色、豆渣样的典型“鹅口疮”,腺胃偶然也受感染,粘膜肿胀、出血,表面附有卡他性或坏死性渗出物。 [诊断]必须采取病料作涂片检查,发现有酵母状的孢子体和菌丝体,并结合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而确诊,必要时可进行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实验动物中家兔最为敏感,皮下注射白色念珠菌液,在肾脏和心脏形成局部脓肿,有时发生全身性反应,在产生病变的组织中可见有孢子和菌丝体。 [防治]改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并可对症治疗,将病鹅口腔粘膜的假膜刮去,溃疡部可用碘甘油等消毒药物涂擦,嗦囊中灌人数毫升2%硼酸溶液,饮水中加入1:2000硫酸铜,连续一周,也可用6:1000醋酸酸化的硫酸铜3000倍溶液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