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的防治 一直以来,该场都坚持制作自家组织苗,预防蓝耳病和圆环病毒。但因病料典型时效果好,不典型时效果差,一般都是用一段时间停一段时间(半年用半年停)。至爆发无名高热症时,该场已经连用自家组织苗近半年,效果越来越差。 为改善自家组织苗的效果,该场曾经尝试过人工攻毒复制典型病料(攻毒结果参见本文4.6)。前两批攻毒,虽然病变趋于一致,但并不是典型间质性肺炎,用攻毒猪病料制作的自家组织苗,效果并不明显。后来两批攻毒猪,攻毒后根本不发病。根据这一结果,排除了病毒致病的可能,遂停用自家组织苗,重点转向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5.3 副猪和链球菌的防治 一方面,该场不断尝试使用新型抗生素,另一方面,听从有些经历过类似情况的猪场技术人员介绍,空出一幢中猪舍,把保育舍所有发病猪全部隔离到该中猪舍饲养,并随时隔离保育舍病弱小猪,每天消毒,猪栏中丢黄泥和青草,让病猪自由啃咬。发病猪改用阿奇星治疗(每kg体重肌注0.1ml),饲料中改加阿奇环素(每间吨饲料1kg)。这种措施,有一定的成效。隔离病猪的成活率可以达到80%,保育舍健康猪成活率可以达到94%。 此时,该场于8月份作过副猪免疫的母猪(产前4周每头母猪免疫海博莱副猪苗2ml,没有经过初免的母猪产前8周初免)的效果逐步体现出来,产房生产成绩明显有所改善。受此启发,该场进一步送病猪病料到有关实验室作细菌分离试验,结果成功地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和链球菌。但单用分离到的副猪嗜血杆菌制作的自家苗,临床应用却没有显著疗效。后来在自家苗中加入分离到的链球菌,首批保育舍306头试用,成活率达到98%(7/306)。全场进一步推广应用该自家细菌苗(后来还加入了该场分离到的一种溶血性大肠杆菌),公母猪全部免疫一次(每头3ml),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保育小猪断奶1周后初免(每头3ml),3周后二免(每猪3ml)。同时,加强保育小猪断奶后的保健,断奶后一周内小猪,饮水中加入柠檬酸0.5%。经过上述措施,哺乳仔猪成活率达到94%,保育舍成活率达到98%,优于该场自投产以来历年的生产水平。中大猪成活率从92%提高到95%,略有改善。 5.4 圆环病毒的防治 加强链球菌和副猪防治后,中大猪(主要是12-15中猪)散发性皮肤发红、眼结膜炎和神经症状基本消失,但生产一直仍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呼吸和腹泻症状,很多病猪后期皮肤苍白,临死前又拉又喘,成活率只有95%左右。饲料中加药(每吨阿莫西林250g+氟苯尼考100g)有一定效果,但停药7-10天后又复发。曾经怀疑过沙门氏杆菌以及出血性肠炎,但相应的措施一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直到今年5月初,个别病猪重又出现典型皮炎肾病综合症,解剖病猪经常可见典型的间质性肺炎病变。该场根据经验,及时采集典型间质性肺炎病料制作自价组织苗,中猪全群免疫,同时饲料中添加药物(阿莫西林250g+氟苯尼考100g/T),4天后停止发病,成活率恢复到98%的正常水平。 6. 病因分析和综合讨论 随着规模化养猪的发展,猪场疾病越来越复杂。虽然每次疫病流行,都会有一种主要病因,但因继发或并发感染,临床上总是表现出多种症状。现在的猪场,就算在健康的猪群中,都可以同时检测到很多种病原;当疫病流行时,能够检测到的病原就更多更复杂。所以,实验室的结果,经常只能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要对主因作出判断,都必须经过慢长的临床验证过程。然而,生产场为减少经济损失,只要是怀疑到的病因,都会采取相应措施。所以,经常的情况是:疫情虽已控制,但无法说清究竟是什么病。 猪“无名高热症”,本不是一种新病。从网上查阅有关文献,发现自期刊资料开始录入的1977年起,几乎每年都有猪“无名高热症”的病例报道(表1列出了最近10年用“题名=无名高热”作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的文章数量)。这些文章列举的“无名高热症”症状,基本都是大同小异,与近两年报道的“无名高热症”,也有很多共同性;但对于“无名高热症”的病因,则一直没有定论,有的坚持是副猪嗜血杆菌,有的坚持是非典型猪瘟,有的认为是热辐射病。这些争论,恐怕还将持续进行下去。 表1 1998-2007年“无名高热症”论文数量 年份 | 论文数量 | 年份 | 论文数量 | 1998 | 2 | 2003 | 1 | 1999 | 3 | 2004 | 3 | 2000 | 1 | 2005 | 6 | 2001 | 0 | 2006 | 20 | 2002 | 1 | 2007 | 43 | 具体到该场曾经爆发过的“无名高热症”,是传统“无名高热症”的延续,还是突发的一种新病?在此作如下几点回顾性分析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