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茂1 王映朝2 一、总体设计 为维持猪群的长期健康,猪场应选择在地势高燥、地形开阔、排水方便、通风良好,避开居民区、屠宰场和工矿区等污染较多地方。理想场点应离主要公路500米以上,周围1公里范围内没有猪场,在场地平整、通路、通水、通电等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额外投资。占地面积可依据猪场生产规模和场地的具体情况而定,生产区面积一般可按每头繁殖母猪4平方米或每头上市商品猪3平方米计划,总占地面积按照生产区面积的1.6倍测算。场地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水量必须能满足猪只饮用及清洗调制饲料、冲洗猪舍、清洗机具、用具等饲养管理用水和生活用水的要求。 2.科学分区 应根据场地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在布局上做到对生产最为有利。猪场按照疫病防控风险分生产洁净区、生活(管理)灰区和污染控制黑区三个区域,顺向的人、物流动不需要控制,逆向流动则应严格进行消毒等限制措施。生产区建于场内的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处;生活和管理猪场的区域必须与生产区严格分开;污染控制黑区内的兽医室、隔离检疫舍、粪污处理和病死猪处理等也应位于猪场主导风向的下风处,并与其他两个区域严格分开。各区域使用的工具不能共用,人员相对固定,逆向流动需严格进行消毒,区域间最好有门和围篱等设施进行隔离。 3.加强防疫和污染控制 猪场大门要建消毒池,宽度要宽干大门,长度3米以上。在生产区的入口处,应设专门的消毒间或消毒池,以便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猪场应建引进猪隔离舍、病猪隔离舍、兽医室和粪便处理场等防疫和控污区域,均位于猪场主导风向的下风处。一般采用“干清粪”工艺,猪粪清理收集后,堆积于贮粪池,经发酵产热杀灭病原后,用于种植业。 4.优化生产模式 中小规模猪场应采用“自繁自养”模式进行生产,此模式可大大减小生猪疫病风险,降低仔猪生产成本,在生猪价格波动剧烈,市场风险大的情况下,均能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生产区设计 1.生产模式 “全进全出”模式是设计猪舍、安排栏位时必须予以优先考虑和无条件满足前提,此模式可有效减少不同批次猪群间疫病传播的几率,利于疫病防控。中小规模猪场生产区应尽量使母猪、保育、育肥三个区分幢生产,专门设立引进猪只的隔离检疫区域,经过21天隔离检疫的猪只,经过消毒,方能进入生产区。 2.猪舍结构类型 结构设计应合理,做到通风换气良好,能彻底及时排出粪便、垫料和污水等废物。为使猪舍通风、透光和保温性能好,采用有窗封闭式;墙壁以砖砌,离地1米水泥抹面;屋顶以钢或木架结构支撑,房顶以石棉为主,产仔母猪舍和保育舍尽量使用泡沫板吊顶,使保温、防暑效果良好;地板的混泥土摸面,防渗和防滑性良好,保育、育肥舍可尝试使用“发酵床”;粪尿沟至少30厘米宽,舍门高0.8米,宽0.6米,窗长与高皆为0.6米,窗上框距墙顶0.4米。 3.结构形式 单坡式一般跨度小,结构简单,造价低,光照和通风好,适合小规模猪场。双列猪舍常用双坡式,特点是跨度大,保温效果好,投资较多,适合中规模猪场。 4.空怀、妊娠母猪舍 猪栏布置多为单走道双列式,一般每栏饲养空怀、妊娠母猪2~3头,每栏面积一般为7~9平方米;也可采用单体栏,每栏l头。地面注意防滑,以防母猪跌倒,舍温要求15~20℃,风速小于0.2米/秒。 5.分娩哺育舍 分娩栏多按两列式布置,分娩栏位结构采用单体栏,中间部分是母猪限位架,两侧是仔猪采食、饮水、取暖等活动的地方。母猪限位架的前方是前门,前门上设有食槽和饮水器,供母猪采食、饮水,限位架后部有后门,供母猪进入及清粪操作。可在栏位后部设漏缝地板,以排除栏内的粪便和污物。 6.仔猪保育合 网上培育,能减少了仔猪疾病的发生,利于提高仔猪成活率。采用l~2窝一栏网上保育饲养,自动落料食槽,自由采食。 7.生长、育肥舍和后备母猪 这三种猪舍均采用大栏地面群养方式,自由采食,其结构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外形尺寸上因饲养头数和猪体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
上一篇:鸡的解剖诊断技巧
下一篇:消除免疫脆弱是解决猪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