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猪病 1、猪瘟 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广泛性点状出血病猪出现败血症或繁殖障碍。 病原 猪瘟病毒是黄病毒科的一个成员。2%氢氧化钠仍是最合适的消毒药。 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病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 猪瘟病毒可以垂直传播。引起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感染,这种先天性感染对猪瘟的流行病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症状 潜伏期一般5~7d,短的2d,最长21d。 急性型 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病猪体温升高至41℃上下,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脓性分泌物,初病猪便秘,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通常发生后肢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后期出血。急性型猪瘟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d之间死亡。 慢性型 多数是由急性型转来,也有原发病例。 低毒株感染型(迟发型) 母猪怀孕期间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后,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这种弱仔或外表健康的仔猪,终生免疫耐。 病变 急性型 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淋巴结和肾脏是病变出现频率最高的部位。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外观。肾脏有针尖状到大的出血斑,呈麻雀卵状。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它由毛细血管栓塞所致,稍高于周围的表面,以边缘多见,呈紫黑色。 慢性型 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但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钮扣状。中央凹陷,呈褐色或黑色。 诊断 (1)兔体交互免疫试验。 (2)荧光抗体试验或做酶标抗体试验。 防制 1)引种检疫 2)做好平时的预防接种工作,采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种猪可每年春、秋各一次。仔猪初免在20日龄,二免在60日龄。在疫病暴发或受威胁时,可做超前免疫,其方法是在出生后立即接种,注苗2h后再喂给初乳。二免也可在60日龄。 3)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发现病猪或可疑病猪时,应立即严格隔离或捕杀,其余有可能感染的猪只,应就地隔离观察。及时上报疫情。污染区应及时彻底的消毒。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中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大量死亡。又称“猪蓝耳病” 病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 目前根据PRRSV基因的变异程度将其分为两个基因型,即以欧洲原型病毒LV株为代表的欧洲基因型(简称A亚群)和以美国原型病毒ATCC VR-2332为代表的美国基因型(简称B亚群)。两型病毒均具有典型的免疫抑制特性。 流行病学 本病只感染猪,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肥育猪发病温和。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传播迅速,主要经呼吸道感染,本病也可垂直传播。 PRRS的一个特征是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母猪病初精神倦怠、厌食、发热。妊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 仔猪以2~28日龄感染后临诊症状明显,大多数出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后肢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有的仔猪耳紫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 育成猪双眼肿胀、结膜炎和腹泻,并出现肺炎。 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 主要病理变化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 诊断 病毒分离与鉴定 ;ELISA方法检测抗体 RT-PCR 目前已建立多种扩增PRRSV基因的RT-PCR方法,并已广泛应用于临诊检测。通过该法还可区分美洲型和欧洲型毒株。 防制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疗法,最根本的办法是消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目前国内外均已研制成弱毒疫苗和灭活苗,一般认为弱毒苗效果较佳,能保护猪不出现临诊症状,但不能阻止强毒感染,而且存在散毒问题和返强性,因此它多半在受污染猪场使用。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间隔1个月进行二免。小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公猪和妊娠母猪不能接种。弱毒疫苗使用时应注意如下问题:疫苗毒在猪体内能持续数周至数月;接种疫苗猪能散毒感染健康猪;疫苗毒能跨越胎盘导致先天感染;有的毒株保护性抗体产生较慢;有的免疫猪不产生抗体;疫苗毒持续在公猪体内可通过精液散毒;成年母猪接种效果较佳。 |